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巧学妙练”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巧学妙练”

日期: 2014/4/2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市刁铺中学 姚浒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谈到“巧学妙练”,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各个文化科目——信息技术向来是各门学科进行巧妙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依托。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又该利用何种“灵丹妙药”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呢?依我看来,我们信息技术课堂,同样可以通过“巧学妙练”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巧学妙练 信息技术课堂 课堂效率
   说到信息技术课程,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量的软件操作,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更加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过,很多学生都喜欢自由度高,强调操作能力的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和概念,学生听了就忘,无法及时掌握,这更使他们感觉学习理论的效果不明显,不如操作实用易掌握。
   因此,可以说,理论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短板,更是一大难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学妙练”,提升课堂效率呢?我的做法就是多向生活找“点子”,多向生活找“模特儿”。如果我们能够找出生活中和知识点类似的对象和场景出来,学生又怎么会记不住这些知识点呢?
   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的第三章第二节,介绍了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课程标准对“了解OSI模型及TCP/IP协议体系中数据的传输过程(其具体过程,如图所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如果不能理解数据在OSI参考模型的不同功能层之间、数据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的话,这个知识点就谈不上掌握了。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教材上提供的这幅图,看懂数据的传输过程,可是,因为没有直观印象,所以总是记不住,怎么办?具体措施及环节如下:
   1.学生自学该图及相关介绍,布置任务(两分钟)
   师:在阅读过程中,请大家把数据传输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细节用笔划一下。
   教师巡视并观察
   2.请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传输经过了哪些环节?
   学生回答,教师作点评并作出强调
   生:在发送方(系统A)的各功能层之间,数据从“应用层”开始逐次往下一层传输(强调:发送方是从上往下传输),每经过一层,被分成更小的数据包(直到比特级),并加上“地址信息、控制信息、错误校验信息”等包头信息(即在往下传输过程中,应附加信息),直到传输到“物理层”,进入到物理传输线路;在接收方(系统B)的各功能层之间,数据从物理传输线路进入“物理层”,并逐次往上传输(强调:接收方是从下往上传输),每经过一层,数据就不断去除“地址、错误校验”等信息(即在往上传输过程中,应去除信息),并进行组合,最终传输到“应用层”,还原为初始信息。
   3.下面,请大家合上书,在脑海中回忆一下数据传输的过程,并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例与它类似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根据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
   请各组给出自己的结论:电流的传送、自来水……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其中,自来水厂将水通过自来水管道传送到我们的家中,这个过程与数据传输过程非常类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大家讨论一下,在传输自来水的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是谁呢?理由?
   (生:水塔和住宅楼;水塔是从上往下通过水压送水,再通过自来水管由水压从底楼送到住宅楼顶楼)
   师:那么,在传送过程中,作为“发送方”的水塔和作为“接收方”的住宅楼,他们又有什么在增和减呢?
   (生思考后回答,“水压”)
   师小结:是的,在整个供水系统中,水塔作为“发送方”,越往下水压越大(类比为增加协议控制信息),水塔通过水压将自来水压入自来水管道,并传输到住宅楼;住宅楼作为“接收方”,越往上水压越小(类比为去除协议控制信息),自来水从底楼传输到顶楼。
   师:希望大家能够记住生活中的这个例子,这样,我们就可以类推回忆起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传输过程,不仅如此,TCP/IP协议体系中的数据传输也是这样过程。
   接下来,请大家看这样一道题目,看看我们现在能不能得出结论呢?
   【例】在OSI参考模型中,将网络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七层,①应用层②表示层③会话层④传输层⑤网络层⑥数据链路层⑦物理层。工作时
   A. 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去掉协议控制信息
   B. 发送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增加协议控制信息
   C. 接收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增加协议控制信息
   D. 接收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去掉协议控制信息
   生:选择D
   师:很好,大家已经正确掌握了这个概念。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对该知识点我一般只作些简单介绍,在对图形和文字进行分析后,找几位同学提问,能够正确回答,我们就认为讲的已经足够了。
   不过,在学业水平测试前的辅导中,我发现该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学生反映该知识点比较难记忆。于是,我采用了本文中提到的设计讲授该章节,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相关题目的得分率有了教大幅度的提高。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恰当的案例结合起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高涨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幸福。
   【参考文献】 《幸福教育论》 刘次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