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的综述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的综述

日期: 2014/3/25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 吴丽芬

摘要:日益剧增的比赛次数使许多教练员把“以赛代练”的方式放进了训练计划中,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但过多而频繁的赛事未必对运动员的成绩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要科学地安排赛前、赛期和赛后的训练,以及要处理好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运到训练 控制
  
   比赛数量的递增使传统的周期训练的计划和安排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教练把“以赛代练”的方式纳入了整个训练的过程,使比赛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以点带面”的训练过程。从多位学者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频繁的赛事未必对运动员的成绩起到促进作用,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要懂得如何科学安排赛前、赛期和赛后的训练,以及要处理好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多位学者在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建议,为科学的运动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练碧贞等认为在比赛期间的非比赛日中应以低强度和力量训练为主,负荷量约为赛前准备期的1/2左右,还要加强运动员的疲劳恢复。对于大球类的团队比赛,教练员要尽量在比赛期间考虑全队队员的实际情况,加强替补队员的培养,从而达到“以赛代练”的效果。[1]
   陶于等提出 “以赛代练”的基本对象主要是高水平运动员,而“以赛代练”中的“赛”主要以国际上的一些重量级比赛为主,国内过多的且水平较低的比赛会令大多高水平运动员乏力和缺少系统的训练,使得他们在比赛中突显的问题不能及时地训练中得到改正。所以过频繁的赛事未必对运动员的成绩起到促进作用。[2]
   学者陈小平认为除了以往被动恢复的专门手段之外,还应该加上主动的恢复,从而进一步加强运动员在训练负荷方面“恢复能力”的培养,只有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及避免其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的发生。[3]他提出比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要求他们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来适应比赛的各种需求。[4]陈小平还建议教练员在训练中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为运动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以助运动员成绩的提高。[5]
   焦芳钱等建议我国优秀马拉松选手的年度训练在安排两个相似大强度训练课的间隔时间要长一点。他还提出普通女子马拉松选手需要重视有效训练量的积累,而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在重视混氧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有氧训练量的积累。[6]
   范安辉建议把运动负荷目的论与运动负荷手段论统一起来,实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的最终目的。[7]运动恢复是属于训练方式的一部分,所以要求教练员合理分配好训练的方法与方式来满足日益剧增的比赛次数。
   郭蓓学者指出近年射箭比赛次数的增多,教练员在训练实践里对中、小周期的安排也越来越重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备战重大比赛期间的年度训练周期是根据形成竞技状态的阶段性特征和重大比赛时间的安排来划分的。[8]
   刘爱杰以我国的皮划艇项目为例,阐述了我国的皮划艇项目从原来的世界弱势项目变为2004年的雅典奥运的冠军。[9]这说明了好成绩不是光练就可以,还要懂得思维的转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
   刘大庆提出了在训练中整体与细节的关系。 [10] 要求在训练中要把整体与细节有机统一起来,例如怎样确定竞争对手、在训练中需要什么物质的保障、确定运动员的训练系统与任务、对教练员等人员的培训、场地等非训练因素的利用以及风险预案的制定等细节上的问题。
   综上所述,日益剧增的比赛次数使许多教练员把“以赛代练”的方式放进了训练计划中,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多位学者建议教练员在安排训练的时候,不管是赛前还是赛期的训练,都要注重训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结合运动员基础水平,重视过度训练带来损伤的后果,观察运动员地疲劳恢复程度和专项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来应付日益递增的比赛数量,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始终如一。
  
   参考文献:
   [1] 练碧贞等. CBA主客场赛季制竞赛期训练安排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31卷.
   [2]陶于等.“比赛训练法”与“以赛代练”的训练学阐释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
   [3]陈小平,“以赛代练”议[J].
   [4]陈小平. 当前我国竞技运动训练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运动,重大专题,2009年10月第2期.
   [5] 陈小平. 我国耐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训练强度失衡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42卷第4期.
   [6]焦芳钱等. 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安排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月,第33卷第1期.
   [7]范安辉. 高水平竞技训练运动负荷调控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8月,第30卷第4期.
   [8]郭蓓. 射箭备战重大比赛期训练过程的安排[J].体育科研,2007年第28卷第1期.
   [9]刘爱杰, 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21卷第2期.
   [10]刘大庆. 运动训练活动中的整体与细节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2月第30卷第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