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东西方语言的礼仪文化探析对比

东西方语言的礼仪文化探析对比

日期: 2014/3/2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马月

【摘要】:由于个体差异与生活环境的不同,世界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根据世界文化区域,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礼仪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成功的交际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在这个由缤纷的元素构成的生命空间里,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编织着这样一个以人类为主要活动群体的神奇世界。语言是交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眼神、表情、肢体甚至只是默契都会成为人们沟通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有着它们各自的文化和形式。其中“礼仪”就是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理解并采取协调的行为方是最基本的要求。国际交往的言行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礼仪 语言文化 东西方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日益加剧。社交礼仪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礼仪是个人交往的第一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很重视礼仪在交流中的意义。
   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国的礼仪传统和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东方与西方不同的礼仪,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性格和思想。从整体上也体现了东方与西方的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正是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语言的使用不当而引起失误。
   在现代社会里,有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文明的社社成员,人们都要遵守社会规则。礼貌程度反映了体现在沟通水平的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在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增进友谊,人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考虑他人的利益,避免失误和别人的误解,并且注重礼仪。礼仪被认为是语言礼貌中的重要主题。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点:语言礼貌是建立与维护社会关系的方式,如果忽视了语言礼节,甚至会终止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礼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例如,在中国,人们相遇时,他们可能会交换类似于“你吃饭了吗?”这种不必要的信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他们只是问候,即有礼貌的社会参与的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互动,以示我们的友好来开始谈话,并且建立和保持友好的、和谐的关系,或者来弥补我们的过失。礼貌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约束所产生的惯例。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要有礼貌以展现我们的文化修养。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指责表现粗鲁或粗野无礼。
   一、寒暄中的语言文化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在交往中一般被定义为是礼仪的代号。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数千年来倾注于礼仪,因此中国的礼仪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因此,在交流中,特别是在礼貌的表达上,当朋友相遇或熟人间互相问候时,一般会说“你要去哪里?”,如果在进食的时间,则会相互问候“你吃了吗?”。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上述表示的问候非但不是与说话者无关的、不礼貌的,而且还是友好而恰当的表达。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相比家庭,他们更加重视
   个人和团体。当他们听到中国人的问候,诸如“你要去哪儿?”或者“你吃了吗?”,他们会将这些看作一种“质问”,而不是友好的问候”。在他们看来,对方想要知道的是与说者自己不相关的,是听者的私事。他们的问候是对对方个人生活的干涉,所以这种问候会被西方人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会导致意思的错误传达和沟通的失败。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互相问候“How do you do”,“How are you” ,“(Good)Morning”,“Hello”,“Hi”等……
   在中国,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社会生活,所以人们通常以闲聊开始谈话,互相询问对方的家庭成员。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比如在英国,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它天气总是变化的。英国人会通过谈论天气来开始对话。当一位中国人听到“今天风好大,是不是?”,他可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对话的开始。同样的,对英国人来说,去配合中国人以谈论家庭来开始对话也是很难的。不过英裔美国人可能会根据客人来选择恰当的问候以示他们的友好。
  
   二、答语中的语言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别人的邀请、指示、命令等情况,这时候需要听者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周末因为有事而不能在家照顾孩子,想请你的朋友帮忙照看,这种情况大多都会提前几天就找朋友帮忙。在中国,被询问的人可能会回答“我有空的话提前告诉你”,或者邀请别人来家里吃饭,会回答说“多麻烦啊,看情况吧”。中国人对于这种情况不会马上下定论,他们会因为不确定而不明确回答,或是以委婉的方式拒绝。这样的回答总会让西方人疑惑不解,他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搞不清楚对方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回答都会直接给出很明确的答复,不会拐弯抹角,会直接给出“Yes”or“No”。中国人的回答方式会令西方人觉得含糊而且答非所问。而西方人在这样的会话中习惯于直截了当,接受或是拒绝,当机立断。在中国人看来,回答别人的邀请时,假如想要拒绝也不可以直接说,而是要给出一个委婉的答复,目的是既拒绝了对方又不失颜面。
  
   三、语言文化中的“please”和“请”
   “please”和“请”是礼貌的标志,它们可以降低你面对冷颜的可能性。在中国,“请”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标志着距离。“请”有着相同的功能,但却有着文化差异的区分。在人际关系(特别是美国)上,英语文化强调社会距离,所以“please”的使用范围要大于“请”。 甚至在家庭成员之间,“please”也经常被使用。例如, “Could you shut the door please?”,“ Do please, be frank with me.”中国文化强调亲戚和朋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亲密”是要遵循的标准,然而,集团内部很少因为见外而用“请”。“请”大多使用于陌生人之间或上级对下属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需要关注不同的文化等许多因素。即使人们的观念中有常规模式也不能只遵循常规,人们应该根据特定的人的请求策略和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语言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而且还体现在语言材料的运用上。交流的方式在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尽管英语和汉语文化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直接影响着语言使用规则的由于历史、地理差异、政治和经济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因此,英语和汉语的语用规则既存在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
   一些东方国家比西方国家更多的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和汉语的比较研究,找出可以促进其文化的各自的特点,以便于找出表面上不同的语言现象的一般特点,更能找到表面不同的语言现象的共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和英语间恰当交际中的重要规则的差异。在这种方式下,学习者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经验来区别英语和汉语的语用规则。这样,通过在他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下对适当原则的理解,他们可以理解并掌握适当的英语交际原则。恰当交流基于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意识可以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知识被认为是小说,充满异国情趣的气氛,处于表层并具有明显的文化特点;在第二阶段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可以被辨识出来的微妙的,但有意义的文化特点;第三个阶段与第二阶段很相似,差异可通过合理分析接受。在最后阶段,文化的另一方面可以从另一个立场表达。这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比较不同阶段的文化,并且根据特定阶段做出不同的选择找出侧重点,这样能让学习者从容易到困难,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宋继红,《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7.10
   刘保春,《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河北师范大学,200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