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论教学艺术之教师课堂语言的恰切性

论教学艺术之教师课堂语言的恰切性

日期: 2019/3/1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职业高中 杨浩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从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建议。全文重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用语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介质,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也是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课堂 语言文化 恰切性
  
   笔者参加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比武,其间一位教师在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对学生讲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贬谪文化的内容。作为成年人的我,也曾经历很多坎坷,在我听到“贬谪文化”一块内容时候,在我心里泛起一阵波澜,对那些遭到封建官僚体系摒弃的文人才子们的悲惨境遇能够有很深入清晰的理解。但是,当时该教师面对的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没有涉入世事,他们能真正理解这些贬谪文人集团形成的文化吗?在此处我认为教师的课堂用语不是很恰当,教师的话语内涵超越了学生的心理认知维度。学生在听到这个词语时,也许只能作为一个类似英语的单词来机械记忆,并不能真正将语文鲜活的词语生动的接受到心里,更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次听课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词的恰切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在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切记不能将鲜活的文化知识教成枯燥的文字符号,这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不称职的。这样对待语文课本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是一种扼杀,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早在四五千年前,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文明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无论是哲学、文学、经济和科学等都是今天的源头。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活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这些文化大师们的彪炳史册的作品,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拣选,流传到今天,也将流传到后世。这些作品是作者们用生命谱写的赞歌,是对那时那事的生动呈现。语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传播文化的工作者,要做的事情很多,要走的路很远。我们自己的传道、解惑能力将直接决定我们自己的课堂上,我们的受教对象的学习结果,同时也间接影响着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在下一代身上的传承。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体现,更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社会影响的所在。语文教育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关乎民族文化的关键问题。
   面对着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我们必须沉下心来。用我们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叩开知识的大门。每当我们的心和那些文学大师的作品的灵魂相通的时刻,我们的灵魂必然得到文学力量的洗涤和震颤,我们的人格和心灵必然得到重树和重新铸造。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审视能力必将登上新的高度。春华秋实,往事悠悠,蓦然回首,我们的学习经历将化为我们师生共同的生命印记。这样美好的教学旅途需要教师用高超的教学技艺去呈现,其中教师准确恰切的言语表达是关键的环节。
   中学时代的学生是处于迅速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初中和高中的6年时间是人的一生中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体和心理认识各方面的能力,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进入学校以后,推动教育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综合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等,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产生积极的反映促使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的积极引导有极大的关系。具体到语文课堂上的这种矛盾的运动的动力离不开教师引导下的对各种文本的生动准确的解读。
   课堂上的施教者和受教对象的关系又是教师之于学生的学习主导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融合在一起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但是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相对较少,生活经验贫乏,独立认识环境的能力不强。他们对于环境的零碎的、偶然的和模糊的认识不能完成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科学认识与继承任务。语文教师的文化使者的角色恰好凸显出来,而且具有必然性和职业一定性
   。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语词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文本的有效学习和新知的生成,最终将影响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语言的准确度直接决定教师完成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成败。语文课堂张力的生成和语文学习场的形成都依赖教师准确的课堂言语,可以说生动形象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语词将成为学生完成语文学习和继承文化的语义支点。我们
   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一片肥沃的土壤,语文教师将在这里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教师的科学准确的讲授,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完成文化传承重任的不二法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评价语文教学的成败,有一个最简单易行的途径::我们就看学生学完文本后能否在他们的口中或笔下将文本中令其感动的语句自由的运用。这些学习元素最直接反映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接受程度。这也是学生们的个性化思维和其生活经验与文本学习的有机契合处,也正是我们完成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之一。语文教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又是生动的,成绩
   报告单上语文科目的分数是不能承受文化传承之重的,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分数不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等。
   据说鲁迅在厦门作教师的时候,一次为学生讲解“美学的阶级性”这个问题时,用农民不娶“杏脸细腰”“弱不禁风”的女子,而专讨“腰臂圆壮”“结实能干”的姑娘做老婆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审美观点具有阶级性,使学生在笑声中茅塞顿开。当时鲁迅面对的是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已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和自觉认识能力,对于“杏脸细腰”和“腰臂圆壮”的农村媳妇观是有着生动的生活理解,由于鲁迅所用的这个例子的课堂语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所以“美学的阶级性”这个抽象问题,很顺利的被学生所接受理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钱加山牡丹江大学学报(文艺版,2010年9)
   2、《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李绅倩广东教育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