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创业教育 > 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造力培养研究

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造力培养研究

日期: 2019/2/21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广东科技学院 房丽军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但目前现实的大学生创新创造力还有待提升,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创造力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新的机遇与挑战并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创造提高到政治高度。同时,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都离不开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在目前政治、经济、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所掀起的创新创造浪潮,必将带动新型产业链的发展,企业必将重视对创造性人才的渴求。在当今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要将学生塑造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文化基础和科学素养外,创新创造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但缺乏创新,想象力丰富,但不切合实际,缺乏一种科学和严谨的态度。虽然素质教育的优势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已经得到一部分体现,但是应试教育的劣势并没有因此消失,模式化、套路化的思维方式已存在学生脑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其创造力下降,久而久之也断送了探索创新之路。在目前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生,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在面向社会的最后一段学习生涯中突破桎梏,重拾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如何开展此项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从学校层面营造创新创造的环境
   科查尔斯·布劳尔曾说过“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一个十分细小的动作可能会结束掉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甚至阻挡创新思维的成长,这无疑是创造之路上的绊脚石。由此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富有创造力的大学文化环境,“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的关键。学校层面应营造追求真理、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打破学生中学时代留下的应试印记,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质疑,鼓励不同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火花的碰撞,使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中感受创新,追求真理,充分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潜能。
   除了校园创新环境,团体合作环境也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社会,团体合作环境下产生的新颖点才能更加闪耀。优秀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各种思潮的碰撞,在个人提出新颖的观点后,往往需要团队来精炼,团队智慧大于个人思考,在团队协作的背景下才能层层出新,进而新颖的点会不断扩大。
   同时,营造创新氛围也很重要,定期组织各类创造性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也能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二、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启发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开拓视野,丰富眼界。独立思考与思维碰撞并行,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相称,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创造力的理解。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知识开展创新性思考,让学生大胆发挥,引导学生创要有态度,新要有目的,力要有方向。第二,创新学生管理体制,提供服务学生的环境,构建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思维活跃,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寻找可创新点。不提倡盲目的进行创新,要有敏锐的嗅觉,深沉的思考,找到可创新点,然后进行突破。第三,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第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创造激情,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让翻转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塑造创造性人格
   创造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主要表现为探索、创新、奋力拼搏、献身事业以及为社会服务。对于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注意如下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事物的敏感性。其次,激发创造热情,通过培育创造兴趣,维持学生创造情绪的高亢状态,形成创造习惯。第三,磨砺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困难的坚韧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第四,优化创造品格,引导学生正确的创造动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班华认为:“创造性或创造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本质,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和导向作,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除了学会课本中的知识外,还应掌握一些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此期间塑造学生优良的创造性人格。
  
   四、引导学生注重自我知识积累
   创意来自于99%的知识累积和1%的灵感,知识的累积对于创新创造有极大的作用,正可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缺乏知识基础的创造是无法落地生根的。注重积累的同时,要锻炼大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抱着刨根问底的态度,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厚积薄发,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五、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健康的心理是开展创造力培养的基础,维护心理健康,一方面,学校教育应重视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增进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塑造完整而独立的创造性人格。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即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通过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自我监控是个体解决问题时的积极人格特质,大学生在创造力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围绕知识的讲解以及有效策略的学习,必须加强自我控制的训练。因此,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才可能让学生在创造潜力的开发与培养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六、创新创造需经过实践来验收成果
   在实践中,科学的创新创造都有严谨的流程,每一个流程中都少不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流程是前往新奇想法的阶梯,而在这之中定少不了每个稳定且具有目的性的台阶。在创新点出来以后,要不断进行分析,是否满足正确、合适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升,最终能够更加精准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造力培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要通过社会、学校、教育者、学生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