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几点感悟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几点感悟

日期: 2009-1-10 18:10:00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郑周安兰

摘 要  : 教育是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 ,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搞教育的人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应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对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更是肩负重任,我们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


进入新世纪,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对全面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海网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从现实角度来说,就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感情的教学现状的纠正。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了。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培养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为目的。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且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英语课堂时,发现的却是大量违背以人为本的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好“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理念呢?现就本人平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而产生的几点教学感悟,赘述一二。
现象一:以课本为主。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课本。他们认为教材是不可改变的,课本中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这种静止和绝对地看待课本是不正确的教学观。正确的教材观应该是:课本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行就是增,减,改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
教师应以情感为手段,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情感为目标,有效地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比如,在教学SEFC Book2 Unit 10 Frightening nature时,我就联系刚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
1.When do you hear about the tsunami(海啸) around The Indian Ocean?
2.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know so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and                   injured in this natural disaster?
3.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the people in trouble?
4.What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 about?
5.How does nature form a danger to people in the world and how                   can science help reduce that threat?
这些问题能激活学生关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飓风和台风的思维,引起学生对地质学,气象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几门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的思考,通过想象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可怕后果及火山爆发时城市被掩埋的悲惨景象激发学生的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从而启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现象二:以教案为本。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具体表现为:教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循循善诱,极力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迹”,如遇启而不发的学生,或语重心长的教诲一番,或请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证课堂教学顺畅,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以上是典型的以教案为本的课堂教学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任务。还有许多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这些教师所考虑和关注的是教案,而不是学生。
我们都知道“教案是死的,学生则是活的。”课堂教学是以师生间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的情感交流。课堂中,信息的流动在情感的氛围中进行,并不断激发和维持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生发展,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成效。激情对于教师心理场和学生积极心理状态是万万不可少的。学生最尊重有教学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也才能兴致勃勃。这种“激情效应”是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所必须把握的,是一个成功外语课堂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应具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并善于倾听学生的情感流露,使学生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掌握一定的识别,判断情感的技巧,洞察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情感反应作出恰当的回答,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现象三:以统一的标准为本。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统一标准,具体表现为: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其结果是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常常感到压力重重,难以达到目标,而且一个问题只规定一个答案,强化了学生的求同心理,同时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育过程“人性化”、 "教书育人"、"因材施教"都是我国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关怀,特别是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响到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信仰宗旨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一个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教学中毫不考虑这些差异,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势必抹杀个性。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不同的个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应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多个性的人才。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教育应随其天性,张扬个性。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学海网
例如,有的学生能掌握十个生词,有的学生只能识记五个生词,只要他们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那么这一步就是教学目标。另外,对所有问题都框定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教学过程思想化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只能强化学生的求同意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去创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应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之中。
现象四:误以为失败必定是成功之母。有些教师过于相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再进步”这一规律。他们在课堂教学评估和命题出卷时喜欢出怪题,偏题和难题,设置种种陷阱,不让学生轻易过关,惟恐学生骄傲自满,惟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其它学科占有。
这是一种消极的教学方式。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体验失败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他们认为失败能孕育出成功。这种方偶尔为之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失败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扭曲学生的心灵。相反,一次成功往往会使一个学生终生难忘。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关于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且能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必须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并相信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生,对教师群体都必须有明锐的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实际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成就感的自我观念。
教师不是传道士,学生也决不是一团橡皮泥。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即使是在学生因为人格和意愿还不成熟,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不足时,也只能说服、诱导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成人的观念。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变“统一标准”为“因材施教”。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切瑞?富勒认为,“每个孩子的大脑和他的指纹一样独特”,“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致地思考问题,处理信息的。”确实,由于种种原因,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上都有着千差万别。教师不能认为学生是一张张简单的白纸,想画什么就能画出什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坚决废除“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孔子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一原则在今天仍然适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把多样化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努力追求。在施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能也不应该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具有知识水平等等诸多情况,认真发现和判断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然后因材施教,并坚持以不同的要求对待不同的学生,关注所有学生方方面面的点滴进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学,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的英语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实施中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属性,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充分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能灵活处理教学材料,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贯穿到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当今社会,教育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一视同仁而又尊重其个性,注重其全面发展,才能把满足社会育才、选才的一般需要与促进受教育者自身个性的特殊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进而才能满足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对高质量、大数量、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章: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孟春国:“英语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7)
《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3日第3版
                                         2006年1月15日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