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以人为本 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人为本 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日期: 2014/4/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苏州市吴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周玲美

摘要: 智障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存在着恐惧、自卑、害羞等心理障碍。本文介绍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细心引导和激励,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和培训,训练了智障学生的耐挫能力,提高了智障学生的交往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克服智障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获得支持性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以人为本 智障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使智障学生具有一般的待人接物的能力,懂得如何主动、得体地与别人交往,从而使他们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支持性就业。
   一、和谐与宽松,提高智障学生的交往能力
   1.亲子交往
   由于身心的缺陷,加上家长的心理压力,使得有些智障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封闭式的家庭环境中,形成孤僻、固执、任性的性格,导致智障学生不愿与人交往,有心里话不敢对家人说。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展一次校内的亲子活动,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联系、沟通。并要求家长定期跟孩子进行交流,一起参与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活动,一同走进大自然。在家长的感召下,大部分智障学生都能主动去认识外部世界、接触社会、探索问题。另外,还通过一些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给智障学生布置一些德育作业,让他们学会感恩,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师生交往
   师生的交往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对话。因此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定是“朋友式”的沟通,在这样的沟通氛围中学生比较放松、愉悦,沟通效果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是特别重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就非常宽松、和谐。每节课都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先摸摸每个人的手或头,嘘寒问暖一番,再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玩个小游戏,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久而久之,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敢于表现的学习气氛也逐渐形成了,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
   3.同伴交往
   智障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短语和体态语等作为信息通道,由于受知识水平、生理缺陷、环境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困难,久而久之造成交往的恐惧心理,使得交往能力低下。事实上智障学生也渴望与人交往,因此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智障学生与他人交往。
   二、细心和激励,训练智障学生的耐挫能力
   1.善于从智障学生情绪变化中捕捉其受挫心理。
   智障学生生活中的挫折,多是自身需要与客观环境产生矛盾,或自身需要和自身能力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如:有个福利院的智障学生希望自己能受到美术老师的表扬而引起班上学生注意,但由于自己的绘画基础较差,教师不但没有作太多的表扬,反而指责了几句,使这个智障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并对画画失去了兴趣,经常连课堂绘画作业都不做。一般来说,智障学生对自己力求达成的目标抱的希望越大,愿望越强烈,那么事情失败所遭受的挫折也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特校的教师应该善于从智障学生的情绪变化中发现他们心理受挫,并正确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使智障学生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客观条件确立希望目标,避免屡遭挫折而产生种种消极的心理。
   2.善于从活动中激励智障学生获得积极的耐挫力。
   受挫的智障学生,有认输投降的,有逃避回家的,也有攻击漫骂的、设法报复的。其中有消极忍受的,也有不能忍受的,忍受不是真正的耐挫。教师这时应该教育学生对了要坚持,并设法帮助同伴,这种坚持是耐挫力的表现;错了要敢于认错,向同伴道歉,这是积极的耐挫行为。为了使智障学生受宠不娇纵、任性,受冷落不自卑、蛮横逆反,需要创造条件加以磨练。我经常在班级中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去尝试过程、体验生活。如洗袜子比赛、择菜比赛、跑步比赛等活动,让智障学生在“吃苦活动”中自我锻炼。与父母联手,开展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在活动中引导智障学生:失败了不灰心丧气,胜利了也不趾高气扬。
   三、尊重和关爱,克服智障学生的自卑心理
   1. 尊重。智障学生往往自尊心也极强,保护自尊是智障学生摆脱自卑心理的重要前提。因此,遇到问题时,应该在尊重智障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换个方法或者换个时间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防止了智障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发现一生边听课边把玩着手中的悠悠球,我借着讲解的机会走到他身边,轻轻碰了他一下,他看了看我,立即放下悠悠球,认真听起课来。课后我再找他谈了一次话。从那以后,我观察到,有几次他都是刚拿起悠悠球就立即放下,我想这就是当时对他的尊重,给了他改变的空间,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2. 关爱。布贝尔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淡化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的痕迹,取而代之的应是长辈般的严肃和慈祥,朋友般的亲密和关爱。所以教师对自卑智障学生关心、爱护,智障学生就可能产生感动、兴奋、愉悦等积极情绪。老师还应尊重鼓励智障学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驱动效应,思想上萌生奋斗、向上和前进的信心。老师和智障学生应建立一种融洽、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相互情感的交流,以期产生一种传导、渗透效应,让智障学生心灵的大门始终向老师敞开。
   3.方法指导。教育智障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的不足。克服消极的自我暗示。有自卑心理的智障学生,往往猜疑心重,会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以此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而全面否定自身。因此,教师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教育智障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将消极的自我暗示转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参考文献: 华夏出版社《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银春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