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人格状况的实证研究
贫困大学生人格状况的实证研究
王利平
(安阳工学院 文法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对某工科院校190名贫困大学生的16种人格因素的研究发现,该群体基本人格心理因素处于常态水平;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因素上贫困大学生低于一般大学生。在乐群性、幻想性、紧张性人格因素中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在稳定性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男性高于女性;在乐群性和敏感性人格因素间专业差异,文史类高于于理工类;在敏感性、怀疑性和忧虑性等因素上地方差异显著,城镇类高于农村类。
??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16PF 实证研究注:* P<.05 ** P<.01 *** P<.001
分类号:
在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因素中,人格是重要的、强有力的教育因素。贫困大学生人格状况,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本研究针对某地方贫困大学生,运用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实施测验,旨在探讨地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现状,为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 贫困大学生划分标准为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学生,并且经过学院、学校两级审定。从某工科院校选取贫困生200名,剔除不合格问卷10份,有效问卷190份。
1.2 研究工具
采用R.B.Cattell编制,华东师范大学[1]1988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为测量工具。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和采用。卡氏16种人格量表由1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人格特质组成,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测量结果可用简单的数据或曲线直观地反映人的各种心理特质。???
1.3 研究结果
表1 贫困大学生16PF各因子描述统计和一般大学生的对比
注:* P<.05 ** P<.01 *** P<.001
2 讨论
贫困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的一般特点。从研究结果来看,贫困大学生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等人格因素分数明显低于一般大学生。郑书宇「2」研究中发现贫困生的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得分偏低,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相同,本研究与之部分相同,相对而言贫困大学生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低。更容易内向、孤僻,自我封闭。自我退缩。
不同性别的人格心理特点。从贫困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来看,乐群性、幻想性、紧张性人格因素女性高于男性,稳定性因素男性高于女性。贫困大学生中女性更具乐群性,随群、附和,更容易与人相处。高幻想性可能反映出在在贫困面前,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过分不务实际,近乎冲动。高紧张性反映出女性贫困大学生更容易紧张闲扰,激动挣扎。低稳定性反映女性贫困大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心神不安,态度兴奋。这一点也提示我们,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性别差异,要有针对性。??
贫困大学生在专业差异显著。在乐群性、敏感性因素上专业差异显著,文体类高于理工类,反映出与文体类贫困生相比,理工类贫困大学生的 乐群性和敏感性更低。低乐群性意味着这些群体的孤独,冷漠。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见,为人做事的标准常常很高。严谨而不苟且。低敏感性意味着这些群体的理智性,着重现实,能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处理当前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地方差异显著。在敏感性、怀疑性和忧虑性等因素上地方差异显著,城镇类高于农村类。反映出与农村贫困大学生相比,城镇类贫困大学生的更敏感,怀疑性和忧虑性更高。意味着贫困城镇大学生更倾向于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敏感,感情用事。高:怀疑,刚愎,固执己见。
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不同的贫困大学生在贫困面前有不同的反映。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要充分考虑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可作为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戴忠恒,祝蓓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郑书宇.近几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综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05-107.
收稿日期:2011-00-00
作者简介:王利平(1968—?)女,河南安阳人,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教学。
贫困大学生人格状况的实证研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