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手术室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

浅谈手术室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

日期: 2014/3/24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 鲍俊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室特殊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思考及查阅文献,针对手术室常见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增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 手术室护士是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提高自身保健水平。
   [关键词] 手术室 危害因素 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之中,严重的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现代医院手术室的设备逐渐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化学药物的不断推新、使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自我防护,容易造成身体上伤害;工作繁重,节奏紧张,生活缺乏规律性,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如果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不但会造成自我伤害,同时也会损害患者的利益。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总结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携带的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护理操作时的针刺、刀伤、被锐利器械划伤,骨科手术敲打时血液溅到眼睛、皮肤上等,因此受感染的几率很高,据统计,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其中最常见的感染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 [1] 。
   1.2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2.1化学消毒剂的蒸发对空气的污染
   ① 戊二醛 主要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它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剌激性,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睛灼伤、结膜炎、皮肤损伤、胸闷或荨麻疹等。② 甲醛 甲醛熏箱用于不耐高温的手术物品消毒,还可用于浸泡标本,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小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咽炎、急性大量接触可引起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畸、致癌。
   1.2.2 臭氧对空气的污染
   臭氧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电磁场,使空气中的氧电离并迅速合成O3,作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使其氧化而死亡,达到消毒目的。O3没有还原时对人体有害,对眼睛、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刺激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并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疾病 [2] 。
   1.2.3 麻醉气体的危害
   有报道称: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3] 。
   1.2.4 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的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1.3.1 放射性损伤, X线在骨科手术中经常使用,手术室护士经常要在X线下
   配合医生手术,但防护意识和防护设施欠缺,如果长时间或频繁照射,就可能
   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头晕、四肢无力等,还
   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畸。
   1.3.2 紫外线,经常暴露于紫外线下,易引起眼睛和皮肤损伤,使人体出现疲劳等不良反应。
   1.4 噪音对人体的影响
   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电动吸引器、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等,噪音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绪急躁、失误增多等。
   1.5 生理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1.5.1 生理方面 护士在手术中处于相对固定姿势,常导致发生颈椎病,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导致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进食,加上精神紧张,易导致胃炎、胃溃疡。
   1.5.2 心里压力 手术过程中的延续性,无规律性,高度注意力集中,频繁轮班、加班,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心理疲劳,随着医学模式的改革带来的紧迫感等等,容易造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防护措施
   2.1.1 术前做好自检,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暂不参加感染疾病的手术配合,巡回护士应用敷贴保护伤口。
   2.1.2 勤洗手,这是控制交叉感染最经济而又有效的措施,操作前后要洗手;当接触污染物品或可凝污染物品时,应用肥皂、流动水反复清洗手臂,然后用消毒剂擦式。
   2.1.3 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若不慎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溅入眼睛,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眼部。
   2.1.4 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医生时,应将器械尾端向前传递,并做提醒,必要时放入弯盘中传递;传递注射器时应套上针套,使用后的针决不回套,直接放入锐器盒中。不要用于直接接触锐器部或按压废弃物,以免误伤,如遇刺伤,应及时在流动水下挤出伤口血液(在伤口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严禁在伤口局部挤压),并用3%碘酊消毒损伤部位的皮肤后包扎。必要时,抽血检测,做药物预防,对一些可以预防接种的疾病,如有条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进行接种。
   2.1.5 为了避免接触感染,术前应了解患者病史,肝功、艾滋病等的检查结果,对阳性者医生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以便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对急诊手术患者,按阳性处置。
   2.1.6 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手术完毕后要分类处理感染物品,器械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再清洗 、灭菌,刀片、针、一次性用品等按医疗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2 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2.2.1 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清毒剂时,应先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溅到眼睛或皮肤上,应在流动水下反复清洗,将危害降到最低。
   2.2.2 消毒灭菌,清洁卫生时,能不用则不用,减少污染,避免浓度过高或滥用消毒剂。
   2.2.3 用甲醛熏箱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护目镜,先看清物品放置的位置再操作,打开时应蹲下,头部避开熏箱正上方,动作要迅速、准确,拿出的物品应放置30分种后再使用。
   2.2.4 空气消毒后要及时通风换气,以增加化学物质的自然消除率,减少其蓄积,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2.2.5 实施麻醉前,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性能,防止漏气,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尽量使用静脉麻药,减少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
   2.2.6 术中使用电刀的同时,用吸引器吸取烟雾,腹腔镜手术应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2.3 物理因素危害的防护措施
   2.3.1 手术室应常规备有铅衣、铅屏等,以保护手术人员,如病情许可,X线照射时可暂时离开工作区,如无法避免时,应尽量使身体避开直射线,合理安排班次,避免少数人员短期内多次接触,妊娠期间禁止与X线接触。
   2.3.2 开启紫外线照射时,人员应离开,检查紫外线灯管强度应戴防护眼镜。
   2.4 噪音的防护措施
   2.4.1 正确认识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谈话,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
   2.4.2 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仪器设备。
   2.4.3 使用中仪器应尽量调低音量,暂不用的仪器应及时关闭,减少噪音。
   2.5 生理、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2.5.1 工作中可自我调节,下肢可适当原地活动,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进血液循环,并根据手术情况酌情给予凳椅休息;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可活动颈部;手术时间超过6-8小时应更换器械护士进食。
   2.5.2 丰富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疲劳,如有条件,可在手术间播放悠扬的轻音乐,以减少护士的心理压力。作为护士,应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工作;作为管理者,应合理排班,合理调配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关心护士的需求,平等对待,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4] 。
   总之,手术室的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只有通过我们自身的防护和保健来避免,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既保证了手术室护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又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邢昭晶 刘晶 手术室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30(6);761-762
   2、马晓军 手术室护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204-207
   3、张羡英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8;6(6);36-38
   4、杨春香 王华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黑龙江医药杂志
   2006;29(3);1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