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思考

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思考

日期: 2012-4-26 23:16:4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摘    要】思维是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应当正确认识创新思维的内涵与本质。创新思维具有五大基特征。在教学中,创新思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应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海网(www.xuehai.net)
    【关 键 词】创新|思维|培养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并给予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能力是由知识、思维等智力品质所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其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将传授知识与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和本质


    创新即创造某种新东西,其表现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要求和新的知识要求进行重组,从而提出新想法或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的思维,其根本特点在于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新观点、新见解,且能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时并用。
    从本质上讲,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它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必须具有开创性,能标新立异,能从新颖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间题、解决问题,而不受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束缚。另一方面,创新思维以想像、猜测等高级的思维形式为基础,不受逻辑思维和其他思维形式形成的某种固定观点的影响。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有五大特征。

 

1.独立性
    表现为敢于质疑,敢于肯定或否定,敢于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羁绊而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

 

2.求异性
    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富于想像,善于联想与迁移,长于类比与抽象;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

 

3.巧妙性
    表现为思维能随机应变,巧妙迁移,举一反三,变化多端,触类旁通;善于收集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根据事物变化的具体情况,在瞬间展开丰富的联想、假设,快速形成新奇的办法或方案。

 

4.流畅性
    表现为思维在问题的刺激下能流畅地作出反应,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观点,反应迅速而理念众多,思路畅通无阻。

 

5.突发性
    创新思维在时间上往往是突然产生某个创意,表现出非逻辑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在长期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三、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接受
    任何知识都是创新思维的产物,都是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新的价值。因此,各门基础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开发出来。

 

2.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须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学生表现出的智力活动,必然与一定阶段的各门学科的学习有关,必然体现为一定生理状况与心理状态下的活动。学生个人的创新心理意识的外显与具体活动中创新思维心理及能力的显露,便是智力发展的结果。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像力等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能力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一种本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样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只有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才能使创新思维表现出巨大的智力价值,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教师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为了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惟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教师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其全面正确地认识、判断事物,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就必须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第一,养成辩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要求教师要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方面组成的统一体,而事物各个方面之间最本质的关系,仍然是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养成辩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教学方法上才能自觉地运用“两点论”的方法,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克服教学上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第二,以思维的复杂性取代思维的简单性。思维的简单性表现为看问题只看到事物间的直接联系而忽略事物间的间接联系,这种思维习惯反映在具体的教学上,表现为简单化、公式化。其结局必然导致在复杂的课堂教学中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相反,思维的复杂性表现为按照客观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组成认识之网,逻辑地再现客观对象的全貌。这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反映在教学上,表现为“综合治理”的方法。
    第三,以思维的逆反性取代思维的直线性。思维的直线性表现为思路狭窄、单一,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呆板、僵化,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而思维的逆反性则表现为思路开阔、多向,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则是灵活、主动、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2.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第一,在诱发想像中开发。诱发学生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 有的新形象。具体方法有:
    ——类比想像。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出类比想像训练方法,诱导学生由一类事物想像与之相似、相关的另一类事物;亦可采取“内涵式训练”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横向发散,向纵向深入。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深刻性。
    ——对比想像。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出想像意境,让学生由此一类事物想像与之相对相反的彼一类事物,并形成鲜明的对比;亦可采取“快节奏训练”法,加速学生的思维速度,使之通过对比想像,一下了抓到所需的信息。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思维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辐射想像。教师可利用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辐射,进人熟悉的生活与知识领域;亦可采取“外延式训练”法,即借助于概念的外延展开辐射想像。其最终目的是挖掘学生思维的动态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第二,在强化发散思维中开发。发散思维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没有一定的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发散性思维对所思考的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想像,达到“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境界。具体方法有:
    ——逆众发散。教师可利用某种方法作为发散点,鼓励学生对现成结论不迷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而是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分析问题,找出缺陷与不足;亦可采取“求异训练”法,即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独辟蹊径。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反向性、独立性和深刻性。
    ——开拓发散。教师可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消除思维定式影响,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标新立异,开拓创新;亦可采取“辐射训练”法,即以某一事物的功能、结构、形态等为辐射点,让学生设想出获得或利用该功能、结构、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批判性和求异性。
    ——多维发散。教师可通过由内向外辐射发散,或由外向内作辐射“聚焦”,调动学生的思维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过去、现在、未来,已知、未知,动态、静态等多方面展开发散;亦可采取“空间度训练”法,使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面至体,由一维到三维、由三维到多维,最后进人全方位思考问题的境地。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思维的立体性、周密性和条理性。
    第三,在加强聚合思维中开发。聚合思维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轴,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思维的聚合密度越大,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有效,因而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口采取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选择训练。教师在精心设计与选择练习内容中,聚合精当的题目,指导学生巧练,通过精讲与巧练相结合,让学生从多向性的不同的角度思考之后,在所提出的众多假设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这一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进行判断、评价和聚合思维训练的过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决断性、深刻性和严密性。
    ——综合训练。教师设计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练习,让学生吸取前人的智慧精华,探索前人成功的因素,激励自己再向前探索。其目的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概括性、逻辑性和抽象性。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田运.开发智慧的科学[MI.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t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季先如.谋求竟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当前位置: >> 教育学类 >> 职业教育 >>查看论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