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除了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数相对于汉族要少很多,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政府也很注重处理民族关系,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这些政策都是处理民族关系很好的政策和方法,在当今社会,“和谐”这个词对于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都是一种指导思想,那么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该如何用好和谐这个词呢?本文就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这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对自己观点的阐述。
关键词: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 民族素质 民族认同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说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和调控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必然带来和谐的民族社会。和谐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又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仍面临着不少负面影响。而现在我们在认识到这些负面影响是应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扫清到路,并加快和谐社会实现进程。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各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公正、平稳、融洽的状态,社会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和健康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我们从对和谐社会的定义可以了解到,民族关系的和谐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民族政治学时这样解释民族关系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社会关系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其中,从民族共同体视角观察、分析的社会关系统称为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民族性。一方面,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符合社会关系的基本发展规律,是具有社会性的民族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是在带有明确民族意识的交往主体之间产生和实现的”,交往主题缺乏明确民族意识的社会关系只属于一般社会关系,而不属于民族关系。
我是新疆人,来自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县城并不大但是居住了许多少数民族,以哈萨克族为多,还有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图瓦族等少数民族,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似地,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我的论文也是以我生活的周围来取材,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我想说明的。
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民族地区来说。就拿7?5事件来说,对于我们这个以旅游发展起来的县城来说是个重创,2009年来疆旅游的人数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的最低值了,喀纳斯那块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也没能让更多的游人来此游玩。从这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民族关系的好坏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7?5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是因为什么使这一事件发生的,境外势力的影响这是个原因,但只是这一个因素吗?是不是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如果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了,还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吗?要想有个安定和谐的环境,民族关系问题不可以不重视。还有就是民族地区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民族间的交往会增多,同时,各民族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为基础的利益争夺也会明显化和经常化,另外,在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将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此等等都将使族际冲突的可能性增大。一旦形成较大规模的冲突,就会危及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同时,经济问题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东西部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最为突出。民族地区除了经济贫困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贫困。突出表现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心理消极、主体性认知能力不强以及知识存量低和结构不合理。至今我国贫困人口的大部分仍然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历史发展进程表明,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容易造成少数民族的心理不平衡,不利于民族团结。人太贫困就容易激进,甚至体现出暴力的特点。因此,贫困是不稳定的终极根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
那么该如何解决种种问题呢?解决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有在什么呢?就这问题我们在课上也进行了讨论,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将大家的意见进行阐述并加以我自己的理解。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投入,这一点,我觉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新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现代化,也谈不上新疆的发展和现代化。新疆少数民族总是处于贫困和落后,就很难保证新疆的长治久安。所以,在新疆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首先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缩小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就新疆地区,是个资源大省,就现在新疆的状况来看,这一资源优势并没有带来新疆的经济大发展,但技术条件、环境污染、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等制约性因素的影响使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存在着现实的差距。国家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民族地区资源的扶持,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我的家乡布尔津,在旅游业没有发展时,我们那得经济发展的十分缓慢,但是就是旅游业使这个小城镇发展了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喀纳斯,也知道了布尔津这个童话小城。这也就是个很好的说明,国家的扶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生活都有了改变。国家应该着眼与整个民族地区,发展地区优势,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要想发展教育最重要,只有让他们有知识了才能更好的发展,在与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很多人的思想是很落后的,所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些因素也造成了他们贫困。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必须完善教育制度,使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都能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才能更好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本地区的经济,为本地区做出贡献。
“确立三个离不开”观念,实现民族友爱合作、社会团结和睦”,“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江泽民同志1998 年7月在新疆视察工作时提出的,即“我国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们接受民族教育时,着句话不应该是句口号,应该注重他的实践意义。要确立和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经常向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要把经常的宣传教育同特定时间内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做好对青少年的教育,使民族团结的思想从小就在他们的脑子里扎根,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三个离不开”思想代代相传;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那些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使各族人民清楚地了解到民族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历史与现实,认清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利益。
还有有人提到让民族通婚,这样就可以促进名族的融合、了解,但是我觉得这一点就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例如回族与汉族通婚,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和汉族有许多习俗的差异,那么如果这俩人通婚了,结果会是什么呢?回族跟着汉族的习俗做,还是汉族跟着回族的习俗做呢?这是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长期以往是不是会使一个民族的习俗慢慢淡忘呢?所以民族之间通婚不是解决民族关系的一个好的方法。
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统一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把我国良好的民族关系推上新的发展水平,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阶段这一“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固本强基”。
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我们来说对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理解更加深刻,不仅仅需要国家的帮助,更加需要我们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5-28:(1).
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91.
3、黄铸.构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