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我”
2004 年 3 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 ,2004
第 33 卷 第 2 期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3 No. 2
■外国文学研究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我”
李 红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认为“我”
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 ,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 ,而是隐含作者 ,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 ,产生了独特的叙
述效果。
关键词 :《叶甫盖尼·奥涅金》;“我”; 叙述者 ; 叙述话语
中图分类号 : I512107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4283(2004) 02 - 0126 - 03
收稿日期 : 2003 - 03 - 13
作者简介 : 李红(1960 —) ,女 ,陕西西安市人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之
一 ,创作于 1823 —1831 年之间。这部诗体小说形象地展现
了 19 世纪初叶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别林斯基称之为
“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
作 ,第一次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形象 ,对后来的
俄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 ,有许多
方面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因为它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认识作品中的叙述者 ———“我”(依查良
铮译文) 。
1 《叶甫盖尼·奥涅金》独特的叙事结构在于作者
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长期以来 ,人们
在阅读与研究这部作品时 ,受阅读心理的影响 ,总认为这个
叙述者“我”就是普希金自己。而最主要的理由是作品中有
普希金自己生活的写照 ,如第 1 章第 2 节 :“但北方对我并不
适合。”(暗示作者被放逐南方) 第 25 节、第 32 节分别提到普
希金的女友恰达耶夫、爱丽温娜 ;第 57 节 :“那山峦的女儿 ,
我的意中人 ,/ 和萨尔吉尔河边的女囚 ,/ 就这样化成了无忧
的歌唱。”(山峦的女儿指诗人《高加索的俘虏》中的车尔吉斯
少女 ;萨尔吉尔河边的女囚指诗人《巴奇萨拉的喷泉》中的被
俘少女玛丽亚) 第 8 章第 1 节 :“当我在皇村中学里 ,像一朵
花/ 在它的花园里无忧地开放 ,/ 我喜欢阅读的是阿普雷亚/
而不把西西罗放在心上。”(作者曾在皇村中学读书) 第 8 章
第 51 节 :“然而 ,那些听我朗诵过/ 最初几节诗的 ,早年的友
人/ 有的已经逝去 ,有的去远方。/ 犹如沙地所惋惜的情景。”
(指作者的“十二月党”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 这些都
与普希金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尽管如此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一个文学叙事文本 ,
其中的叙述者“我”并非就是现实中的普希金 ,叙述者不等于
实际作者。作品第 1 章第 56 节就已经声明 :“我愿意随时向
人指出 :/ 奥涅金和我并不一样。/ 假如聪明的读者已经在嘲
笑 ,/ 或者哪一个巧妙的诽谤者/ 想要牵强附会 ,故意诋毁 ,/
从这里看出了我的性格 ,/ 我请您 ,看在上帝的面上 ,/ 不要再
说 :像骄傲的拜伦 ,/ 我是在涂抹自己的肖像 ———/ 彷佛我们
永远就不许/ 描写别人 : 每写一首诗 ,/ 必定就是谈着你自
己。”读者在理解这个“我”时 ,应看成是与真实作者有关但不
等同于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这主要原因是 :
首先 ,根据叙事学理论 ,叙述者的人称问题是属于叙事
视点问题 ,即叙述者在作品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
用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就叙事视点而言 ,叙述人
的讲述可能就是作者的讲述 ,也可能与作者有相当大的距
离。“对于叙事艺术来说 ,叙述者从来就不是作者 ,不论人家
知道与否 ,叙述者只是一个作者创造出来并被接受的角
色。”[1 ]“一首诗的陈述可能与作为真实世界的真实人物的诗
人可能作出的真实表达极其相似 ,但是 ,就其作为诗中的陈
述被提出、被认识而言 ,它们是虚构的。”[2 ] (P131) 兹维坦·托多
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也指出 :“作者在小说中是无法指
称的 ,如果要求他起一个名字 ,那么他就让一个名字在作品
中出现 ,而自己实际上并不出现 ,他永远隐名埋姓。”美国芝
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斯在 1961 年出版的《小说修辞
学》中提出“隐含作者”的概念。“隐含作者”就是隐含在作品
621
中的作者形象 ,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 ,而
是以文本为依托。从阅读的角度来看 ,隐含作者就是读者从
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在说明隐含作者与
真实作者的区别时 ,布斯采用了作者的“第二自我”这一概
念 ,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特定立场、观点、态度构成其在具体
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他还指出 :“任何阅读体验
中都具有作者、叙述者、其他人物、读者四者之间含蓄的对
话。上述四者中 ,每一类人就其与其他三者中每一者的关系
而言 ,都在价值的、道德的、认知的、审美的甚至是身体的轴
心上 ,从同一到完全对立而变化不一。”众多的理论家认为 ,
“我”就是作者叙述时选取的一个特定的角度。在文学作品
中 ,这种情况经常是以两种情况存在的 :一种“我”是作者虚
构出来的叙述者 ,叙述者明显不等于作者 ,如鲁迅先生《狂人
日记》中的“我”,甚至于像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我”仅仅是
个旁听者 ;另一种“我”很像真实作者直接出场 ,甚至于同时
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 ,又可以离
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 ,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
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叙事诗“三
吏”、“三别”,借“我”之口展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鲁迅的小说《故乡》,用第一人称向读者叙述某次回故乡时的
见闻和感受 ;他的另一小说《一件小事》,也用第一人称向读
者叙述一件生动的故事。这些作品中的“我”,看起来很像作
者本人 ,实际上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叙述者“我”
就是属于这类角色 ,这个“我”作为叙述者的角色出场 ,不是
真实作者普希金 ,而是属于“第二自我”。就文学创作与文学
接受的过程来说 ,真实作者 ———叙述者 (第二自我) ———其他
人物 ———读者(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 构成一个循环链。可
以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我”作为一个独特的角色进
入作品之中 ,取得了叙述者的地位 ,架起了真实作者与作品
人物奥涅金 (达吉亚娜等) 、读者之间的桥梁 ,在作品中具有
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次 ,根据《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的实际来看 ,既然是
小说文本 ,读者就必须注意它的虚拟性。按照文学理论的阐
释 ,文学创作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加工 ,可
以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现实。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
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3 ] (P207)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第 1
章第 45 —60 节的描述中 ,我们看到 ,“我”是奥涅金的朋友 ,
使“我”融入到作品中 ,成为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而且还
说“我”爱奥涅金身上的各种特点 ,爱他对幻想的不自主的忠
诚 ,爱他那无法仿效的古怪性情 ,和他那锐利而又冷静的智
慧。对他出口不逊的争论 ,和他开玩笑中所含的一种辛酸 ,
他恶毒阴郁的警句 ,也逐渐地习惯了。这个“我”,不仅是奥
涅金的好朋友 ,而且对女主人公达吉亚娜也流露出深深的
爱 ,一再称她为“我的达吉亚娜”、“我可爱的达吉亚娜”,还说
“我”负责保存着她写给奥涅金的情书 ,等等。这个“我”,是
作者叙事时的立足点和观察点 ,“我”引导着读者一起进入故
事、一起感受生活 ,并且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相关。由于奥
涅金本身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而不是现实中具体某
一个人 ,因此 ,读者也不能把“我”视为现实中的普希金。又
如第 2 章第 24 节 :“她的姐姐叫达吉亚娜 ??/ 对于言情小
说的女主角/ 我们竟然给了这样的名字 ,/ 也许您还是第一次
碰到。/ 但有什么关系 ? 这个名字/ 我喜欢它的声音嘹亮 ,/
固然 ,我承认 ,它令人想起/ 古老的时代和女仆的住房。/ 我
们该承认 :我们很粗俗 ,/ 不但是诗句毫不雅致 ,就在名字上
也可以看出。”第 8 章第 50 节 :“呵 ,自从我在朦胧的梦里/ 初
次看到了年青的达吉亚娜/ 还有和他一起的奥涅金 ,/ 多少
天 ,多少天已经逝去了 ———”很明显 ,这些地方的“我”,都是
作为叙述者的形象出现 ,而非作者自己。按照叙事学理论 ,
“如果把叙述者与作者混为一谈 ,我们就难以把作品之所表
现出的作者的理想、想象力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
分开 来 , 势 必 会 混 淆 故 事 叙 述 与 日 常 话 语 叙 述 的 区
别。”[3 ] (P222)
再次 ,作为叙述者的“我”还控制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
展 ,这更能说明“我”并非就是作者自己。如第 3 章最后一节
(41 节) 写达吉亚娜在花园见到奥涅金时 ,故事突然停止 ,“关
于这场意外的会见 ———/ 它的后事如何 ,亲爱的读者 ,/ 今天 ,
请原谅我不想多说。/ 我已经写了很久 ,感到疲倦 ,/ 我该休
息休息 ,散散步 ,/ 然后再把故事慢慢叙述。”而第 4 章一开头
并没有接着写花园见面的故事 ,而是借“我”之口抒情 ,并对
奥涅金的生活及心理进行分析 ,直到第 11 节时 ,作者才说 :
“现在 ,让我们再回到花园 ,/ 看看达吉亚娜和他的会见”,与
第 3 章结尾相连。这样的叙述方法 ,类似于中国古典长篇小
说的写法 ,叙述者往往在故事情节发展到紧要时戛然而止 ,
然后说“要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叙述方法 ,起
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使作品的情节显得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叶甫盖尼·奥涅金》第 4 章第 24 节叙述达吉亚娜被奥涅金
拒绝后痛苦忧郁时 ,叙述者说 :“亲爱的读者 ,开一开心 ,/ 另
有一段快乐的爱恋 ,/ 直到现在 ,我还没有讲 ,/ 我却让忧郁充
满了心坎。”然后转入连斯基与奥丽嘉快乐的爱情故事 ,引导
读者去认识另一对恋人。这种方法 ,又类似于中国古典长篇
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 ,叙述者常用“树开两枝 ,话分两头”、
“且按下这头不表 ,单说 ??”这样的话作为空间转换、人物
转换的重要枢纽 ,使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叙述者不断地变化 ,
清晰地了解各方情况。《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这种叙述方
法 ,通过人物的转换 ,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画面 ,同时也为后
面的矛盾纠葛和冲突奠定了基础。作品第 5 章有一个重要
的场面 :拉林家的舞会。第 40 节写道 :“我在这篇小说的开
头/ (请参看本书的第一章) / 本想描写彼得堡的舞会/ 像阿尔
班尼所画的那样。/ 但是 ,我由于胡思乱想 ,/ 竟在那里一心
去追念/ 我所熟悉的美人的脚 ,/ 唉 ,脚呵 ,我随你已走得够
远 ,/ 别让我再陷入你纤纤的痕迹/ ??而在这第五章 ,无论
如何 ,/ 我一定要闲话少说。”像这样的地方 ,根据作品的需
要 ,随时调控情节发展的速度 ,是叙述者常用的方法。这个
“我”,不是现实中的作者。
综上所述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虽然有普希金生活经
历的例证 ,这说明叙述者确实与真实作者有密切联系 ,但不
能因此而与真实作者划等号。我们可以视为叙述者的一种
叙述策略 ,使真实作者渗透在作品之中 ,增加读者阅读的真
实感。
2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我”(或者称之为“第二
自我”) 的叙述话语和叙述效果也是值得我们注意
的方面 ,这就要把握住这部作品“诗”的特点。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我”的话语 ,可以分为叙述性话
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两类。叙述性话语 ,或者客观地叙述人物
721
故事以及人物的思想情感 ,如第 1 章介绍奥涅金的学问、性
格、志趣等 ;或者细腻描绘乡间四季景物 ,如第 5 章、第 7 章
的许多诗节 ,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为故事发展设置背景 ;或者
深入人物内心 ,展现其真实的心理活动 ,如达吉亚娜给奥涅
金送去书信后等待回音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等等。由于小说
文体的特征 ,这种叙述话语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是诗的形
式) ,而且在整个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叙述性话语 ,
有时用限知视角 ,有时用全知视角 ,总之 ,是将人物的性格特
征、故事的来龙去脉交待给读者。实际上 ,读者在欣赏小说
的时候 ,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接受这种叙述话语 ,通过大量的
叙述话语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认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经过、结果等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
达的思想、蕴含的情感。
但是 ,《叶甫盖尼·奥涅金》又不同于一般纯叙述性小说 ,
它以诗的语言叙述、写人 ,尤其是在叙述之外 ,穿插大量的抒
情性话语 ,即非叙述性话语 ,使作品在具有故事性的同时又
具有诗的韵味 ,给读者更多的情感意蕴。
这些非叙述性话语 ,往往是真实作者将自己对社会的看
法、生活的感受、人生的理想等寄寓在叙述者身上 ,即“第二
自我”身上 ,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我”成为真实作者
的传话筒。这也正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独特之处。如第
2 章第 39 节抒发对生命的理解 :“尽情享受吧 ,我的朋友 ,/ 趁
生命的美酒尚在唇边 ! / 生命不过是一个泡沫 ,/ 我对它从没
有什么留恋 ;/ 美丽的幻景再也骗不了我 ,/ 虽然 ,有时候 ,希
望的火/ 也还使我的心受到煎熬。”第 8 章第 11 节抒写对生
活的感受 :“我们最美好的愿望/ 和新鲜的梦想 ,都像秋天/ 衰
败的落叶 ,就这么快地/ 一一凋零了 ,腐蚀 ,不见。/ 生活竟成
了一长串饮宴/ 横在面前 ,谁能够忍受 ?”第 29 节抒写对爱情
的看法 :“无论老少 ,谁不服膺爱情 ? / 尤其是青春的稚子之
心/ 像春日的田野 ,对它的风暴/ 和雨露 ,特别感到欢欣 ;/ 在
热情的雨里 ,年青的心/ 变为清新 ,滋长 ,成熟 ,/ 它的内部获
得了强烈的生命 ,/ 展开茂盛的花朵 ,结出/ 甘美的果实。然
而 ,如果我们/ 蹉跎了光阴 ,转向暮年 ,/ 热情的足迹却会带来
凶兆 ,/ 有如凄冷的风雨 ,在秋天 ,/ 会把一片草地变为沼泽 ,/
周围的树林也随着剥落。”另外像第 6 章 28 节决斗前叙述者
的议论以及决斗后的大段议论和感叹 ,第 7 章写达吉亚娜在
奥涅金书房所产生的困惑以及第 2、3、33、34、36 节抒情性的
穿插 ,都具有代表性。这些非叙述性话语 ,或借人抒情 ,或借
事抒情 ,或借景抒情 ,与叙述性话语融为一体 ,使作品产生强
烈的震撼作用 ,其效果“在于达到对叙述接受者和读者的感
染和控制 ,使他们集合在叙述者的统一意识之下。”[4 ] (P107) 将
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加强了作品的
感染力。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整个作品来看 ,采用第一人称的
叙述可以使“叙述者与人物合一 ,就使读者如听当事人侃侃
而谈 ,内容均为叙述者的亲见、亲闻、亲感 ,故鲜明生动 ,真切
感人。”[5 ] (P198) 有时作品还插入第二人称 , 把读者称之为
“你”,这是叙述者心目中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即隐含的接受
者) ,极大地缩小了读者与叙述者及其讲述的故事之间的距
离。随处可见“亲爱的读者”,使读者与叙述者一起感受故
事、感受生活。如第 4 章第 17 节 :“您知道 ,乡间的居民/ 也
有它可喜的自由的风尚 ,/ 和骄傲的莫斯科没有两样。”第 18
节 :“亲爱的读者 ,您一定同意 :/ 我们的朋友奥涅金 ,这一回/
对悲哀的达妮亚表现了/ 最高贵 ,最可敬的行为。”第 20 节 :
“赫赫 ,我敬爱的读者 ,/ 您的亲戚是否都健在 ? / 请容许我
———这一刻 ,也许/ 您愿意把故事暂时撇开 ,/ 听我说一说所
谓的亲戚”;第 22 节 :“敬爱的读者 ,我有句劝告 :/ 您要想爱 ,
就爱您自己 !”第 8 章第 20 节 :“您记得 ,在我们小说的起
头 ,/ 在那遥远的荒僻的乡村 ??”第 40 节 :“要到哪里去 ?
读者 ,您已经/ 猜到了吧 ? 是的 ,一点不假 ;/ 我的这个倔性难
改的怪人/ 正是去找他 ,找他的达吉亚娜。”第 48、49、50 节将
叙述者与读者融为一体。这种方法 ,也加强了叙述者与接受
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我”,是真实作者的“第
二自我”,与现实中的作者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有许多不
同之处。对于后者的了解往往有助于对前者的阐释 ,但不能
代替前者。当然 ,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关之处进行研究 ,
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作品的真谛。
[ 参 考 文 献 ]
[1 ] [法 ]热·普兰斯. 叙述接受者研究 [J ]. 外国文学报道.
1987(1) .
[2 ] [美 ]P. D. 却尔. 解释 :文学批评的哲学[ M ]. 北京 :文化
艺术出版社 ,1991.
[3 ]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 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8.
[4 ] 胡亚敏. 叙事学[ M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 ] 金健人. 小说结构美学 [ M ]. 杭州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87.
[责任编辑 杨 军]
“I”in Eugene Onegin
L I Hong
(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 S haanxi Norm al U niversity , Xi’an 710062 , S haanxi)
Abstract : In Eugene O negi n ,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Pashkin told stories and expressed feelings both
in the first person :“I”. In quite some time after this poetic novel appeared , people thought that“I”in the
novel referred to Pushkin himself . In fact , in terms of the science of narration , this“I”here doesn’t mean
the realistic author , but an implicit author , or“the second ego”as it might be called , namely , the narrator
as a distintive character in the work.“My”narrative discourse falls into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non - nar2
rative discourse , which creates some distinctive effects of narration.
Key Words : Eugene O negi n ;“I”; narrator ; narrative discourse
821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我”.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