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形象的再认识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形象的再认识

日期: 2011/2/8 浏览: 29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黄海宁

收稿日期: 2007- 06- 29

作者简介: 黄海宁( 1981- ) , 男, 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 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形象的再认识

黄海宁

( 湘潭大学 中文系,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 很多论者把达吉雅娜看作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认为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

的女性形象, 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 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但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其实, 达吉

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她敢爱敢恨, 果断坚决, 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达吉雅娜;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自觉者;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I29; I2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8- 9713( 2008) 03- 0370- 03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这一形象在俄罗斯文学史特别是长篇小

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我国评论界, 对这一形象的争论都很激烈, 公开发表的论著

更是不胜枚举。在我国评论界, 目前最常见的就是对这一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论者把达吉雅娜安置在充满对

女性的压迫和歧视的男权社会中观照, 指出她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男权思想的从属者甚至执行者, 并最

终成了受害者和牺牲品。如很多论者都指出, 达吉雅娜跟随母亲去莫斯科相亲并嫁给老将军, 即是对男权社会

思想的屈服。后来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 并说要忠实于自己的丈夫, 就更被认为是对男权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了。

这种论述看来天衣无缝, 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仔细分析也有不足之处。女权主义者总是极力颠覆传统的社

会价值观, 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的一些基本的伦理规范是颠扑不破的, 比如对父母的孝敬等。而本文则试图从

达吉雅娜拒绝奥涅金的求爱这个关键性情节入手分析这一形象, 以说明达吉雅娜并非简单的就是一个男权社

会的屈服者, 她其实是一个有着清醒个人认识的自我实现者角色。

一、能动的自我实现者的达吉雅娜

从达吉雅娜一贯的性格特征来看, 她是很有主见的, 不会人云亦云, 也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全从属于男权社

会价值观的人, 她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主动性, 可以说, 她首先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者, 她敢于为

自己的未来生活设计、选择方向, 并且一旦选定方向就不再犹豫, 也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她的生活道路就是

按照自己的意志一步步走下去的。细读文本我们发现, 虽然她外表沉静端庄, 但她却有火一样的热情的性格。

她对奥涅金一见钟情, 并没有像一般姑娘那样扭捏羞涩, 而是主动发起爱情攻势, 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表

白爱慕之情。这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后来, 她跟母亲去莫斯科相亲并嫁给老将军, 也体现了她的勇敢和自觉

性。这里, 我们不能忽略她成长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就是她去参观奥涅金的书房。小说的第七章 22~26

节叙述了这次参观的过程。她看到奥涅金喜欢读的书是拜伦的小说《唐·璜》, 还看到书页上留有许多铅笔的痕

迹, 她认为奥涅金的心灵在这些书里流露出来。她开始对奥涅金加深了了解, 对他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中写道:“于是, 渐渐地, 我的达吉雅娜, 开始对那个人了解更深, 谢天谢地, 她在了解他, 了解那个她为之叹息

的人, 这是命中注定, 无法逃避: 他是一个怪人, 危险而阴郁, 创造他的, 是地狱, 还是天堂? 他是个天使, 还是个

傲慢的魔王? ??是莫斯科人穿了哈罗德的外套? 是一部堆满时髦语句的辞典? ??他未必就是粗劣的赝品一

件? ”虽然她爱着奥涅金, 但当他打死连斯基离开乡村后, 她已经知道他们之间不会有任何结果, 而一旦做出这

个判断, 她便立即行动。在第七章 27~29 节我们看到她与家乡深情地告别:“‘我的宁静的山谷啊, 再见??我

要拿这片可爱的清净地方, 换取那花花世界的喧腾闹嚷??我的自由呀, 跟你也说声再见! 我在寻求什么? 奔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10(3): 370- 372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08- 06, 10(3): 370- 372

第 3 期

向哪里? 命运给我的是什么东西? ’”达吉雅娜在跟家乡告别, 同时也是在跟过去的生活告别, 跟过去的自己告

别。她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既然心爱的人已不在这里, 她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呢。她要去莫斯科了, 这意味着全

新的开始。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当然也是慎重的。她从来都是一个勇敢的人, 敢于迎接未来的生活, 尽管这种生

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她不知道。她爱奥涅金, 所以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 因此她去莫斯科, 也并非如有

的论者指出的那样, 是完全屈服于家庭压力的结果, 而是她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这恰恰是她主动勇敢的性

格特征的表现。当然她对奥涅金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可能对她的决定有影响, 后来她也承认自己做得不够谨

慎, 如第八章 47 节写道:“而幸福曾经那么靠近, 那么有可能! ??但是, 我的命运, 我的命运啊, 已经全部注定,

这件事我或许做得不够谨慎”。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她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

嫁给老将军后, 面对奥涅金的疯狂追求, 她没有被情感裹挟而下, 冲昏头脑。她承认还爱着他, 但她必须对

丈夫忠诚, 第八章 47 节写道:“我求您离开我, 您应该如此; 我了解: 您心中有骄傲, 而且也有正直的荣耀。我爱

您( 何必用假话掩饰? ) 可是我现在已经嫁给别人; 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贞。”这里我们看到, 与其说达吉雅娜忠

实于不爱的丈夫, 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判断。她对自己眼前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 她知道哪些

事情可以做, 哪些界限永远不能跨越。

如果把达吉雅娜与稍后的安娜·卡列尼娜相比, 我们更能看出前者的能动的自觉者形象特色。与达吉雅娜

不同, 尽管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合理的, 但这种爱情中多多少少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安娜一方面热烈地追求爱

情, 一方面又怀着深深的罪恶感, 怀着对孩子的愧疚感, 以致最终在精神极度痛苦甚至分裂中踏上死途。她缺

乏的正是达吉雅娜的刚毅与坚决, 而正是这一差异导致了她们不同的人生结局。

二、东西文化差异中的达吉雅娜

如果我们的眼界放得再开阔一些, 把达吉雅娜放在东西文化背景下考察, 把她和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中

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相比较, 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达吉雅娜性格中的闪光之处。和达吉雅娜一样, 崔莺莺也是

一位贵族少女, 虽然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同, 但她们所经历的爱情故事却都很曲折。透过对比其爱情经历我们可

以感受到两位女性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 当然我们要看到导致这种差异的文化背景因素。

在《西厢记》中莺莺之父亡故, 崔家举家扶丧回乡途中暂居普救寺, 碰巧书生张君瑞亦在此地游学, 两人的

爱情由此开始。初见张生, 莺莺已经钟情于他。剧中描写, 当丫鬟红娘对小姐说“那壁有人, 咱家去来”时, 小姐

却“回顾觑末下”。更“严重”的是, 小姐离开时将“临去秋波的那一转”送给了张生。自从见到张生之后, 莺莺就

神魂荡漾, 思念不已了, 但迫于老夫人的家规甚严, 她也是无计可施, 只能忍受相思之苦。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让

他们的爱情出现转机, 但当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后, 老夫人并未兑现先前的诺言, 而是让莺莺拜张生为哥哥,

此时的莺莺虽然十分不满, 但还是按照老夫人的要求拜张生为兄。之后当红娘给莺莺捎来张生的传情书简时,

出于少女的羞涩, 她一见之下便大怒:“小贱人, 这东西哪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 谁敢将这简帖儿戏弄我?”

当然这些都是虚张声势之语, 莺莺内心其实是渴望得到张生的爱情的。于是后来我们看到, 她又主动修书给张

生约他相会。但是令人奇怪的是, 当满心欢喜的张生前来赴约时, 莺莺又突然变卦了, 斥责道:“张生, 你是何等

之人! 我在这里焚香, 你无故至此; 若夫人闻知, 有何理说? ”为什么莺莺会出尔反尔呢? 其实, 矛盾的背后潜藏

的仍然是她对爱情的不够坚决, 这跟她接受的封建教育有关。直到最后, 听红娘说张生已因相思成疾, 大病不

起, 她才主动与他结合。他们的结合不为老夫人认可, 老夫人还是逼迫张生去考取功名, 考中才肯把女儿嫁与

他。莺莺虽不愿与张生分离, 但还是被迫同意让张生离去。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达吉雅娜和莺莺两人对爱情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的。如前所述, 达吉雅娜表现出来的

是一个能动的自我实现者形象, 在与奥涅金的爱情中她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莺莺则不然, 她明知自己喜欢张

生, 却不敢表达爱慕之情。面对张生千方百计的追求, 她立场游移, 不能以坚定的态度回报张生的一片痴情。以

致最后她与张生的结合还是打着拯救张生性命的旗号进行的: 如果不以身相许, 张生就会相思而死, 这样她就

会犯灭绝天地人伦的大错, 因为张生曾经救过她们一家。在这样堂而皇之的名义之下她才肯与张生结合, 虽然

她内心对与张生的结合十分渴望。

黄海宁: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形象的再认识 371· ·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10 卷

很明显, 莺莺没有达吉雅娜的果敢、坚决, 她在整个故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联系

两部作品产生的背景, 我们发现正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不同。西方社会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有

两大来源, 即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 古希腊文化早就有重视个人的传统, 虽然在基督教兴起以后直到中

世纪, 这种传统被深深地压抑, 但它一直都存在于欧洲的文化基因之中。文艺复兴以来,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

的兴起、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禁锢、束缚, 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得到复兴, 加之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和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也慢慢确立。尤其在两性关系上, 禁欲主义已被抛弃,

人们又重新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当然, 此后一段时期内西方社会的两性关系曾走向歧途, 导致性开放一度

泛滥。俄罗斯虽然远较西欧落后, 但文艺复兴仍给它带来不小的影响, 再加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人从禁欲

主义中解放出来, 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中人对爱情的追求被赋予更大的自由, 社会上情人关系亦普遍存在。生活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的达吉雅娜自然表现出勇敢自觉的性格特征。在古代中国则不然, 东方文化传统历来强调

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 更多关注的是整体, 而不是个体的存在。尤其在儒家礼教兴起之后,“存天理, 灭人欲”渐

渐成为对人的道德规范, 造成在某种程度上人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握。“三纲五常”把绝大多数人降低到奴隶

的地位, 人的主体性严重缺失。在两性关系上, 不管男女都没有选择权,“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便是最高准则。

当然在婚姻中对女性的要求更加严苛一些,“三从四德”就让女性牢牢地被束缚住。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

莺莺, 对爱情表现出犹豫、徘徊也就很正常了。这也就是造成两位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了。

参考文献

[1] 普希金著; 智量译.叶甫盖尼·奥涅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 Of Tatiana

HUANG Hai- ning

(Chinese Department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atiana is taken by many critics as the symbol of the awakened women. She is thought to have started to

fight against the male society. She is thought to be the female image of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she held

the view that she should be loyal to her husband once she married him. Also, her ideology is thought not to be

advanced enough. In the author’s eyes, however, these opinions of Tatiana’s are all biased. In deed, Tatiana is an

active self- accomplisher all the time: She dares to pursue love and express hatred; Once she decides that Onigin is

her true love,she dosen’t hesitate to write to him; When she is aware that she can’t marry him,saying goodbye

becomes her final choice. In short, Tatiana is an image of vigorous vitality.

Key words: Tatiana; Pushkin; Eugene Onigin; a sekf- conscious persan; power of life

'

[责任编辑 赵书平]

372· ·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形象的再认识.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