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保罗·朗多尔米笔下的柴可夫斯基——从保罗·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有关柴可夫斯基的论述谈起

保罗·朗多尔米笔下的柴可夫斯基——从保罗·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有关柴可夫斯基的论述谈起

日期: 2011/2/8 浏览: 2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琛

保罗·朗多尔米笔下的柴可夫斯基 X

———从保罗·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有关柴可夫斯基的论述谈起

杨  琛

(新疆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 :文章针对保罗·朗多尔米著的《西方音乐史》中有关柴可夫斯基的论述 ,根据有关材料对其中的内

容进行了分析 ,并且试图根据朗多尔米的生平 ,揭示其尖锐批评柴可夫斯基的内在原因 ,以期对柴可夫斯基的

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柴可夫斯基 ; 保罗·朗多尔米 ;《西方音乐史》;“五人团”; 批评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O3325(2006) 01O0047O03

  一、引  言

法国音乐学家保罗·朗多尔米的《西方音乐史》在 20 世

纪下半叶的中国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史学著作 ,但其对俄罗斯

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论述仅有很小的篇幅 ,而且言语刻

薄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位作曲家的鄙视 :

(1) 在“五人团”的同时代人中 ,还必须提及二

位较为平凡的音乐家 :鲁宾斯坦 (1830 - 1894) 和柴

可夫斯基 (1840 - 1893) 。 ⑵他们生前可能声望很

高 ,因为他俩当时都很受欢迎。⑶他们的作品冗长

嗦 ,音乐往往有一种令人生厌之感 ,而且表现出

的特点与其说是俄罗斯的 ,还不如说是德意志的。

⑷恺撒·居伊说 :“如果把鲁宾斯坦看作是俄罗斯作

曲家 ,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只是一个会作曲的俄国

人罢了。他对我们民族歌曲中的诗意、深情、宁静、

恬美始终是陌生的。”⑸柴可夫斯基的民族性可能

较强一些 ,但他没有足够有力的个性来打破日耳曼

艺术的束缚 ,它很早就受到这种艺术的影响 ,而且

以后又热衷于追求平庸浅薄的成功。

以上 5 句话是保罗·朗多尔米对柴可夫斯基的评价。笔

者认为有诸多不妥之处。

二、评  述

在第一句中 ,保罗·朗多尔米 (以下简称“保罗先生”) 在

提到柴可夫斯基时 ,第一句话的含义相当明显。因为它已然

将“五人团”置于“真正保证了俄罗斯乐派独立性荣誉”的制

高点上 ,所以这样一个创造了俄罗斯乐派辉煌历史的“巨人”

站在那儿 ,其他同时代的音乐家自然显得微不足道 ,显得平

凡了。那么又为何要“必须提及”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呢 ?

下一句给出了答案。

在第二句中 ,保罗先生对鲁、柴二人的声望采取了一种

不肯定的说法。这里的“可能”表现出保罗先生对柴可夫斯

基作品生命力的怀疑。但事实是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早

期之所以获得声望 ,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表现了忧郁、悲

伤、深切、绝望情调的作曲家。”“到 20 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他

的音乐到舞台上激起了狂热的浪潮。”[1 ] (P411) 因此保罗先生

的怀疑与事实是不符的。不过这种怀疑是可以理解的 ,保罗

先生这部书出版于 1910 年 ,由此可以推测他写作这部书的

时间应该是在柴可夫斯基去世前后。这一时期 ,许多持不同

意见的音乐家、评论家对作品的批评 ,加上生前同性恋资料

大量曝光 ,使得柴可夫斯基遭受无情攻击。可以相信 ,保罗

先生作为处在那个时代的一名法国音乐学家是不可能不受

这些批评的影响的。

所以 ,保罗先生认为 ,这种可能的声望仅仅限于他们生

前 ,所以他感到矛盾了 ,“五人团”如此伟大 ,如此辉煌 ,却还

要“必须提及”这两个仅限于生前受欢迎的音乐家。所以 ,保

罗先生不得不写了区区 200 字。他不了解柴可夫斯基自己

独特而崇高的追求 ,即“不为音乐而音乐 ,不为他人的意志而

音乐 ,不为自己的成败而音乐 ;他在创作中追求真实、美好和

友善 ,追求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情感 ,追求与广大听众

的沟通 ,追求赢得最大多数人们的喜欢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柴可夫斯基 ??不论在生前还是死后 ,他的音乐都得到了最

74

第 19 卷 第 1 期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Vol. 19 ,No. 1

2006 年 3 月 JOURNAL OF XINXIANG EDUCATION COLLEGE MAR ,2006

X 收稿日期 :2005O12O12

作者简介 :杨  琛(1981O) ,男 ,河南新乡市人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音乐学理论。

大多数‘听音乐的人’———不论他是专家还是普通听众 ———

的喜欢。”

第三句话 ,笔者认为保罗先生的评述值得商榷。斯特拉

文斯基说过 :“他(指柴可夫斯基) 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

俄罗斯人。”[2 ] (P81) 柴可夫斯基本人也说过 :“我常常在自己写

作的时候直接采用某个我喜爱的民歌进行加工 ??一言以

蔽之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3 ] (P24) 他认为“民歌只是

珍贵的种子 ,艺术家要像园丁那样善于掌握适当的土壤、时

令气候以培养出自己芳香美丽的花朵”[3 ] (P25) 。由此我们可

以很清楚地看出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正扎根于他的祖国的

民族音乐素材 ,同时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古典乐派和浪漫乐

派的优秀成果 ,并且完全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而

不像“五人团”的音乐 ,多取材于民间史诗、传说 ,偏重客观描

写性) ,再结合强烈震撼的戏剧效果 ,这才是柴可夫斯基音乐

在百年之后仍盛行不衰的原因。而且 ,像保罗先生这样主观

地利用国别来对作曲家定性的方式也是一种有待于探讨的

态度。

至于“冗长 嗦”,笔者则认为 :一部真正抒发了作曲者

内心情感的作品 ,听众如果能够融入作品中去聆听和感受 ,

他是绝不会从曲式结构或旋律走向方面认为作品是“冗长 

嗦”的 ,而只有那些描述客观情景而不掺入内心情感的作品

才有可能让人听得昏昏欲睡 ,从而感到“冗长 嗦”。

第四句话虽然不是针对柴可夫斯基的 ,但是对居伊这个

人应具体分析。居伊虽生在俄国 ,却“并无俄罗斯血统 (父亲

是法国人 ,母亲是立陶宛人) ”,他创作的作品流传都不广泛 ,

“其音乐创作的俄罗斯特征也不强”。[4 ] (P288) 他一生从事的音

乐活动是以音乐评论为主 ,而音乐评论也是以宣传自己所在

的“五人团”为主。连保罗先生本人都说居伊“在‘五人团’中

的作用并不突出”,但“五人团”是创造了“辉煌壮丽的历史”

的团体 ,所以后面又加上一句“不过他的 ??还是一些有一

定价值的作品”[5 ] (P320) 。很明显 ,保罗先生对居伊的评价高

于柴可夫斯基 ,因为柴可夫斯基只会“热衷于追求平庸浅薄

的成功。”

如果居伊没有加入“五人团”,不为“五人团”呐喊助威 ,

他的名字是不太可能在介绍西方音乐史的书籍中出现的。

而就是这样一个既无俄国血统又无俄罗斯音乐创作特征的

人 ,却喜欢对非“五人团”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指手画脚 ,甚

至言语攻击。他曾嘲笑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歌词对于他

来说并无重要意义 ,因而它经常为自己的浪漫曲选择一些不

仅平庸简直拙劣的诗歌”,说他的声乐作品“音乐归音乐 ,歌

词归歌词 ,通常曲多词少 , ??。”在另一篇文章中 ,居伊特别

强调柴可夫斯基是个“交响乐家 ,但远不是声乐作曲家。”可

居伊本人的作品“用来写浪漫曲的诗其歌词作者系二流诗人

的也大有人在 ,他的歌剧其脚本拙劣者也屡见不鲜 ,重复字

句 ,甚至删除诗句的情况都不罕见。”[3 ] (P367)

因此 ,笔者认为 :音乐评论家是一个怪异的群体 ,他们在

音乐发展中起了多少积极作用让人怀疑。奥地利著名音乐

评论家汉斯力克 ( Edward Hanslick ,1825 - 1904) 曾极力贬低

柴可夫斯基 ,说他的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让人第一次面临

着一 个 可 怕 的 思 想 ———有 没 有 可 以 听 到 臭 味 的 作 品

呢”[3 ] (P87) 。可他的评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 柴可夫斯基仍然

是柴可夫斯基 ,他的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于 1881 年在汉斯

力克的家乡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首演获巨大成功 ,并被

世人誉为欧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丝毫没有因为汉斯

力克的贬低而降低它的地位。因此 ,历史和听众才是音乐作

品最公正的裁判者。

在第五句话中 ,保罗先生倒是很明白地道出了他认为

柴可夫斯基“平凡性”的真正原因。这句话是对他第三句话

的更进一步解释。对安东·鲁宾斯坦 ,他似乎连句评判的话

都不想说 ,只引用了居伊的一句话。对柴可夫斯基 ,保罗先

生首先承认了他比鲁宾斯坦的民族性要强一些。从这句话

中 ,笔者终于找到了保罗先生评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平

凡’的并能创造‘无以伦比 ,而且无疑是辉煌壮丽历史’”的作

曲家的标准。那就是 :应像“五人团”那样有足够有力的个性

打破日尔曼艺术的束缚。当然 ,这样做本来是一种很有意义

的创新 ,可是保罗先生却将这种创新绝对化。这是不可能实

现的。如果按照保罗先生的意思 ,为了保证俄国音乐家的民

族纯洁性 ,鲁宾斯坦兄弟创建的音乐学院可以关停 ,或是全

面废止西欧音乐理论的学习。因为保罗先生崇拜的“五人

团”的思想就是如此。该集团对振兴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确做

出了可贵的探索和贡献。但他们的思想过于偏激 ,他们对待

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是采取鄙视甚至敌视的态度。集

团解体部分也是因为“里姆斯基 - 柯萨科夫去音乐学院任教

被‘集团’其他成员视为‘背叛’造成的 ,再加上巴拉基列夫操

劳过度 ,而逐步隐退 ,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的公演在“集团”内部评价不一 ,这一切造成了‘集团’的不

和。然而 ,根本原因是每个成员在思想和创作上成长了 ,各

自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因此‘集团’的

解体是事物发展的必然”[4 ] (P298) 。

对于后半句话 ,其含义有待明确。保罗先生写这句话无

非是想告诉读者 :柴可夫斯基追求的成功是平庸的、浅薄的。

虽然他生前在欧美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虽然在世界音乐作品

演奏次数排名中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仅次于贝多芬和莫扎特

的作品而排在第三位 ;虽然在菲尔·G·古尔丁的“古典作曲家

排行榜”中 ,柴可夫斯基排名第十位 ,属于“半人半神的作曲

家”[6 ] ??笔者不知道保罗先生是否欣赏过柴可夫斯基的作

品 ,柴可夫斯基的每一部首演成功的作品和每一部曾被那些

自以为是的音乐家和乐评家批判得一无是处 ,却仍然受到广

大音乐爱好者欢迎的作品 ,都在一遍又一遍向世人宣告 :“我

是一个俄罗斯人。我年轻时接受的是西欧传统音乐理论的

教育。但是 ,西欧作曲技法的运用与我作品中的民族特征是

不冲突的。二者的结合加上我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 ,才是我

创造出完美俄罗斯音乐的基础 ,才是我追求成功的标准 !”

三、关于保罗·朗多尔米

保罗·朗多尔米 (1869 - 1943) ,法国音乐学家、作曲家。

他曾是师范学校的一名正规的文学教师 ,并在 ROANNE 和

BAR - L E - DUC 教授哲学 ;他后来写出了有关苏格拉底和

笛卡尔的文章。他 1892 年开始在巴黎学习音乐 ,向乔凡尼·

84

                 新 乡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06 年

斯布里戈里亚 ( Grovanni Sbriglia) 和鲍尔·普兰肯 ( Pol Plan2

con) 学习演唱 ,并于 1897 年与后者的侄女 ———一位钢琴家

———结了婚。从 1902 年起 ,他在 Eocle des Hautes Etudes 为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组织音乐史课程 ,还在那里创建

并指导声学实验室 (1904 - 1907) ,朗多尔米在 Le temps 方面

是一个合格的贡献者。1918 年他被任命为《胜利》(La vic2

toire) 杂志的音乐评论员 ,还曾担任巴黎国际博览会音乐展

示的负责人。他的作品包括钢琴小品和歌曲。[7 ] (P225)

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保罗先生从 23 岁接触音

乐 ,33 岁组织音乐史课程一直到他写出这部《西方音乐史》

(1892 - 1910) ,正好经历了柴可夫斯基去世之后的近 20 年。

这一时期的法国“在经历了巴黎公社革命和普法战争之后 ,

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发展时期。但普法战争的失败

刺激了人们的民族感情 ,这间接地在文学艺术生活方面有所

反映。以弗兰克和圣·桑为代表的法国作曲家 ,为振兴‘高

卢’艺术 ,于 1871 年创建‘民族音乐协会’。加上协会的作曲

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 ,特别是所谓‘纯音乐’,即交响乐与室

内乐的创作 ,发扬了本国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 ,促进了法国

音乐事业沿着自己的轨迹不断发展”[4 ] (P304) 。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它所处的时代。他可以对前人

作出客观的评价 ,却永远无法对和他处于同时代的人作出超

出这一时代的评价 ,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人将来会怎么样。保

罗先生同样如此 ,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他当然会极力推

崇“发扬民族音乐传统”的“五人团”而极力贬低“无法摆脱日

耳曼传统的束缚”的柴可夫斯基了。

四、结 语

柴可夫斯基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曲

家。“在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中 ,他是唯一一个在创作领

域中达到古典大师广度的作曲家。”[8 ] (P427) 他的降 b 小调第

一钢琴协奏曲是欧洲三大钢琴协奏曲之一 (其余两部分别

为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

协奏曲) ,他的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欧洲四大小提琴协奏

曲之一(其余三部分别为 :贝多芬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

姆斯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 e 小调小提琴协奏

曲) ,他的三部芭蕾舞剧从根本上改变了音乐在欧洲芭蕾舞

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

曾使多少人为之感动地落泪 ,他的《1812 庄严序曲》、《第五交

响曲》曾鼓舞多少“二战”时的苏联军人为祖国而战斗。“他

继承了格林卡的传统 (尤其在民族性上及创作中民族素材的

变化加工方面) ,继承了达尔戈梅斯基的传统 (尤其是他的抒

情性方面) ,它接受了俄国系统的专业音乐训练 ,又培养了一

批出色的俄国青年音乐家。他在俄国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前

启后的桥梁。”[8 ] (P429) 因此 ,柴可夫斯基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

位不容置疑 ,他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师。

保罗先生在他的《西方音乐史》第二十五章 (俄罗斯音

乐) 中 ,极力赞扬“五人团”,他说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和里姆

斯基 - 柯萨科夫三人“在色彩丰富的和声法和乐队配器法方

面 ,具有惊人的天赋”。说“五人团”“保证了‘俄罗斯乐派’独

立性的荣誉”。因为有了“五人团”,“俄罗斯乐派才有一段无

与伦比 ,而且无疑是辉煌、壮丽的历史。”连鲍罗丁的歌剧《伊

戈尔王》中的一个舞曲都被保罗先生称为“有深刻的魅力和

强烈的生活气息”[5 ] (P322) 。“五人团”对俄罗斯音乐做出的贡

献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全部作品的总和还不及

柴可夫斯基一人的作品 ,其体裁的范围和作品的影响也无法

超过柴可夫斯基。但所有这些保罗先生都没有注意到 ,他甚

至连一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都未提及。

综上所述 ,保罗先生的这本《西方音乐史》在叙述柴可夫

斯基的问题上是值得商榷的。对于某作曲家进行评判时 ,我

们要根据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分析 ,分析其得出结论的

内在原因。保罗先生与柴可夫斯基处在同一个时代 ,所以他

很难做到这一点。“音乐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达到一种亘古

不变的‘真理’,而是从当前视角出发 ,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

下 ,求得一种对过去音乐的富于创见的说明和诠释。”[9 ] 用个

人的观点评判音乐家以及音乐史是值得提倡的 ,但要看到音

乐家对音乐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完全根据个人的观点来评

价其他的音乐家 ,是一种音乐评论中极不严谨的行为 ,若作

为音乐史的参考资料 ,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1 ] [美 ]理查德·A·列奥纳多. 音乐之流[ M ].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2004.

[2 ] [美 ]约瑟夫·马克利斯. 西方音乐欣赏[ M]. 北京 :人民音

乐出版社 ,1998.

[3 ] 毛宇宽. 俄罗斯音乐之魂 ———柴可夫斯基[ M ]. 北京 :人

民音乐出版社 ,2003.

[4 ] 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 [ M ].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2003.

[5 ] [法 ]保罗·朗多尔米. 西方音乐史[ M]. 北京 :人民音乐出

版社 ,1989.

[6 ] 菲尔·G·古尔丁.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 M ]. 海口 :海南出

版社 ,1998.

[7 ] Stanley Sadie.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 (第 14 卷)

[ M].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1.

[8 ] 蔡良玉. 西方音乐文化 [ M ].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99.

[9 ] 杨燕迪. 探索音乐史 :方法论反思四题[J ]. 中国音乐学 ,

1998 ,(1) .

【责任编校  王  素】

94

第 1 期              杨  琛 :保罗·朗多尔米笔下的柴可夫斯基             


保罗·朗多尔米笔下的柴可夫斯基——从保罗·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有关柴可夫斯基的论述谈起.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