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及其克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及其克服

日期: 2011/2/4 浏览: 27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马克思主义,造成大众化内容上的简单化和绝对化倾向;脱离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造成大众化方法上的庸俗化倾向;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造成大众化效果上的表面化倾向等。深刻剖析和努力克服这些错误倾向,将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错误倾向;剖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0) 05-0021-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上的简单化教条化、方法上的庸俗化、效果上的表面化等错误倾向。深刻剖析和努力克服这些错误倾向,将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上的简单化和绝对化倾向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完整准确地理解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但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
  
   1.简单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内容简单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只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排除在外;三是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概括为几个简单的公式,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出现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倾向的原因,首先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出特征,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基础的,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直接就是这些原理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原理的简单相加,而是贯穿于其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1吗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总体上阐明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规律,阐明了关于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点,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世界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分门别类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和提炼出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特征的理论体系,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其次,割裂了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并不能因此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排除在外。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众化过程中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大众所接受,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另一方面,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准确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才能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局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使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失去理论根基和历史感,而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一般描述和表层解释上,这样就不可能使大众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不可能使大众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可能使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最后,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统一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邓小平所倡导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但“精”不能简单等同于“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统一的逻辑体系,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萃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仅仅概括为几个简单的公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肢解和误解,这不仅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反而会玷污马克思主义的声誉,给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曾有过沉痛的教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科学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阐发马克思主义,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绝对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为借口,把马克思主义神化,容不得任何怀疑和批评;二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教义化,将经典作家或党的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得出的具体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箴言。
  
   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的原因,首先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无论何时、无论何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不能变,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和理由。同时,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而且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世界的正确反映,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认为把他的理论当成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是“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恩格斯也认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割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片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会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造成伤害,破坏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只有尊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同时,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其次,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各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的“载体”,是必须认真研读和深入研究的,但在马克思看来,当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文本所阐述的原理必须服从于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是倒过来。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恩格斯也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文本当成标签到处乱贴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上的庸俗化倾向
  
   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法,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但在这一过程存在庸俗化的错误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困惑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是一味地迎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了低俗化;二是在追求通俗化的过程中,片面强调语言的通俗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牺牲了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性,导致了人民群众对马克主义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产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上庸俗化的原因,首先是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于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需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到底是要“说服”大众,让人民群众发至内心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人本身也就是他们自身的根本利益和解放道路”[2]〔P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让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价值,从而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群众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阐释和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关心群众的利益诉求,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例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收费、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才能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出现庸俗化错误的原因还在于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来源于理论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语言的通俗化,把马克思主义艰深的理论语言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思维的、能够为他们接受的大众语言。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邓小平也曾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但语言的通俗化不等于语言庸俗化和浅薄,“庸俗化和浅薄同通俗化相差很远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学说,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3](P278)。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往往需要借助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故事甚至乡间俚语作为辅助,以降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但决不能因此而牺牲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性,不能因为追求易懂而陷入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语言的通俗化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的表达,其生动性不是来源于对辞藻的玩弄和炫耀,而是来源于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表达马克思主义,启发人民群众深入思考,进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上的表面化倾向
  
   让人民群众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实践的指南,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大众化目标追求方面存在表面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宣传的数量和形式,不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效果和质量,甚至出现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二是注重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了解,不注重大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能力的培育。 出现效果上表面化倾向的原因,首先是忽视了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主体。从根本上来说,人民群众是需要马克思主义、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盲目追求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数量优势,制造轰轰烈烈的短期效应,甚至通过行政命令强迫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接受主体地位,这样做只是在追求大众化的表面效应,而不能达到大众化的真正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接受主体地位。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向大众宣传和推荐马克思主义,在尊重人民群众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的前提下,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积极认同和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接受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培育人民群众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理论素养,引导人民群众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其次,表面化倾向忽视了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不仅是要使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更要使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因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结合,在于对实践的指导,“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4]〔P29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实效,就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能力的培育,毛泽东曾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十部和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突出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就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