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试析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日期: 2010/9/26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 高校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新时期高教改革与发展,使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及待解决。其对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学校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切人点,完善学生职业教育;以全面指导为目标,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
   在当前我国初步建立起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下,全国的人才配置得到了优化,的确有效地缓解了统一分配制度下人才供需的矛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从事的行业和就业的地区等,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挑选最优的人选,双方的自主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仍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的问题仍十分复杂。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1.人数激增,就业问题日益升温。2002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以满足普通民众接收高等教育的需要。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05万,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至2006年已增加到413万人,基本上是2001年的四倍。这样大幅度的扩招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激增的人数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这个庞大队伍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它不仅是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和教育研究的课题,更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难题。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女大学生、贫困生、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学习能力及技能薄弱的学生等组成。这个群体由于受性别歧视、经济(心理)歧视,以及经济高速发展下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日益增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择业上面临更大的困难。高校对于这一群体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解决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也越高。
   3.就业观念陈旧引发的新问题。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直实行的是统招统分制度。“一人大学就等于人龙门,等于抱上铁饭碗”的思想是很多人报考大学的动力。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就业体系、制度的改革,“市场”这个概念被引人大学生就业工作之中。“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人才配置,更好地满足了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仍在高速发展,就业体系和制度也相应的引人了更多的市场概念和操作模式,就业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总是滞后于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的大学生甚至仍保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的就业观念,等着去抱“铁饭碗”,不愿接受灵活的聘任制等就业形式,结果往往造成“有业不就”。
   4.高校就业指导的角色急需转变。2001年以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受传统就业体制遗留思想的影响,仅仅是在学生开始择业时,进行政策法规、签约方式流程等指导。并没有真正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方面的科学教育。面对庞大的就业大军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这种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角色必须转变。
   二、应对新形势下新问题的几点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就业问题,高校和高校就业工作者担负着艰巨的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化学校培养模式。首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乎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顺利、正常发展,国民幸福安康的大事,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要勇于创新、满腔热情地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单纯的书本教育为知识应用型教育,即要教育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又要培养学生学会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当中。配合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技能性课程的建设,锻炼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再次,学校整体专业设置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社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适当调整专业结构,缩减甚至停止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的招生计划,这也是保障高校的持续性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必然要求。
   2.以职业规划为切人点,完善学生职业教育。随着全程化、全员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落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近几年有了稳步的发展。各大高校普遍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加大了指导、服务的力度。但是在激烈就业竞争下,仅仅单纯的在就业时对学生进行政策、法规等的一般性指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保证学生充分就业,尽可能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拥有自己的理想职业,就应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大职业生涯教育的力度,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切人点,从新生一人校开始,就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根据自身爱好特长,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自主的、个性的、切实的进行职业思考和规划。学生在校期间,适当将综合素质的培养纳人教学计划,配合学生个性发展,按照社会对人才技能素质的全面化、应用型需求,合理加强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科学、系统的培养职业技能。临近毕业时,在现行政策和法规指导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实践,以及校内的模拟应聘等活动广泛开展就业实战练习,锻炼学生竞争能力,指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成功走向社会。
   3.以全面指导为目标,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就业指导的内容已经不能再停留在政策程序和择业技巧的简单介绍,更多的涉及个性测定、职业测评、择业心理辅导、形象礼仪培养、竞争意识培养等等诸多方面。大学就业指导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等延伸到“生涯设计指导师”、“心理指导师”、“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员”等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势在必行。
   4.以全员化指导为导向,逐步建立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要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单靠一两个部门,或者就业部门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从建立专、兼结合的工作团队人手,逐步建立健全一支集思想教育、指导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当然责无旁贷,他们是就业指导的中坚力量。
   另外,还应当聘请若干德高望重的学者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顾问专家,定期向大学生们做关于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择业和创业教育的报告和讲座,邀请在艰苦创业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先进人物、特别是其中的校友来校做报告,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号召力提高就业教育的效率,通过他们的就业经历、创业经历和感人事迹为同学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正确的就业导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应对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