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拯救意识与隐逸情怀
经 典 重 释
220 安徽文学2 0 0 8 年 第 期9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
中的拯救意识与隐逸情怀
◎宁新春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存在着的拯救意识与拯救的徒劳性。他逃避城市到乡村;在农场进行了改革;好友连斯
基被他刺死;在高加索的漫游,无不是意欲拯救灵魂,却都告失败。最后回到上流社会,寄希望与达吉亚娜的爱情,却再次
失败。文章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奥涅金在此间的精神流露及其最后可能的归宿。
关键词 奥涅金 拯救 徒劳 隐逸
“普希金不是随生命之消失而停留在原有的上,而是要在
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
之一。每一个时代都要对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这
个时代把这些现象理解得多么正确,总要留给下一个时代一
些什么新的、更正确的话,并且任何一个时代都决不会把一切
话都说完??”①说不完的普希金,道不尽的《叶甫盖尼·奥涅
金》。纵观全文,拯救意识弥漫全部的诗节。
对于奥涅金这个形象早就有了观点各异的诸多分析。诗
中主人公奥涅金的人生是几度起落,感情遭遇多次挫折。最
初他混迹于都市上流,后又倾向于纯朴的乡村生活,几经波折
再由乡村走向都市,最后经历打击再次回归乡村。这个运动
不是单纯的圆周运动,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流变,人生也有
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在奥涅金的生活旅程中,他总是处于一
种不自觉的拯救努力当中与拯救徒劳的苦闷状态中。
奥涅金经历过家道的起落。本来家中颇富,然而由于挥霍
导致破败。这对于奥涅金的影响在作品当中有曲折的表现,从
他以“下贱的花招”“哭丧着脸给他(伯父)端汤送药,一边叹气
一边却心里算计:哪一天鬼才能把你抓去!”等行为当中可以
看出他对于遗产的继承是何其迫切。而这遗产直接影响了他
以后的生活,这使得他能继续在上流社会逍遥,一个个宴会,一
场场舞会,上流社会的爱情,这些最终引起情感疲倦,从而导致
后来系列事件的发生。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他对家道衰落的拯
救是成功的,使得他能够通过物质手段去改造现实世界,但是
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恰恰是因为大笔财富的存在才使得他游
离于劳动人民之外,无所事事,对象世界的改变也导致了主体
心灵世界的巨变,从而又恰恰成为他这次拯救失败的明证。
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并不是就这样一直满足于如此
的生活。歌舞之后他也感叹“我的青春日子啊,一去不返。”这
时有对时光流逝的惶恐也有心灵空虚的惆怅,如果这还不是
很明显的表露他此时的心迹,那么,当他感叹“当我举起失望
的观剧镜,对准眼前这陌生的人群,独自把欢乐冷漠地观望,
我只能无言地打个呵欠,心头暗自缅怀当年。”的时候,则是显
露无疑了。为什么是陌生的人群?情感的陌生,心灵的距离
而已,他对此种生活还不是完全的进入,他还隐约期待着更高
的一些东西。那么在欢乐的人群中,“我”仅仅是一个缅怀昨
天时光的人,对青春的流逝那种惆怅心态是跃然纸上。那么
他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呢?这种与上流社会的生活的距离感
或者说冷漠感在诗中随处可见,然而他想要叛离却又是无力
行动。他的这种对于上流社会生活的困惑是来自于精神的。
内心中他常常的反省“哎!只因一味地寻欢作乐,我曾把几多
生命白白地浪费!”
用什么来救赎?爱情!对于爱情的渴望,是从来没有停
止过的。“想和年轻的阿尔密达亲一个嘴,吻一吻她火红面颊
上的玫瑰,或吻吻她满怀愁思的酥胸;是的,任何时候,冲动的
激情 也不曾这样折磨过我的心灵!”可是在上流社会他的爱
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又一次恋爱,又一次烦愁??这些迷
人精的语言、目光,都是欺骗,和她们的小脚一样。”无庸置疑,
在腐朽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奥涅金倾心的爱情的。正因为如
此,“情感在他心中早已僵冷”。在情场中彻底领悟,使他拯救
自我的愿望遭遇了失败。
寄希望于爱情之救赎无望,就“退出花天酒地,闭门家中
坐,深居简出”避开浮华的人生,他把目光投向了田园生活。在
这儿,奥涅金的拯救意识首次超越了狭隘的自我,他读亚当斯
密和卢梭的书,研究经济和社会,把拯救的触角伸向了俄罗斯
现实。他制定新的规章制度,用轻的地租制度来代替徭役制。
但是,人民对他的善意虽然欣喜却并不理解以及乡邻的敌意
暗示着这种改革的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改革也是无法
推广的,因为“大家一致地承认,他是个极其危险的怪人”。有
志于社会改造但最终也只是使得人们把他当成共齐会成员而
已。至此,奥涅金对社会的拯救努力只落得以闹剧收场。
在这种庸俗的社会环境之下,爱情与政治都无一例外的
让奥涅金感到绝望,不甘沉沦的挣扎恰巧使得他在偶然的情
况下结识了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连斯基。他喜欢连斯基,其
实质是奥涅金在连斯基身上看到自己过往生活的心路历程。
他所厌倦的、所放弃的,连斯基正热切的追求着。连斯基师从
康德,渴望爱情,希翼友情,对声色犬马感到新奇。从这儿可
以看出,二者此时形成了一种互补性,这也是两人成为朋友的
可能性之存在.。奥涅金逃避乡邻的拜访却唯独对连斯基另
经 典 重 释
221安徽文学2 0 0 8 年 第 期9
眼相看,听他倾诉青春与梦想,压住冷言冷语,认为“应该原谅
年轻时候的狂热,和年轻的冲动、年轻的胡扯”他与连斯基探
讨《社会契约论》,“思考科学的成果,善与恶”,这些不是那种
庸俗的乡邻所能理解的,在这儿有高山流水知音相遇之欢。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奥涅金对于连斯基的死会有如此深切的哀
伤:那死的不仅仅是朋友,还有自己那热切的心,扼杀了青春
与爱情的最后一丝浪漫遐想。在这儿有良心的不安也有灵魂
的无可归依,自己生活的任何转机已成为不可能。如果连斯
基在,那么奥涅金能够借此审视自己年青时的那一段岁月,怀
念也好,凭吊也好,但现在没了,留下些了什么?在这个令人
窒息的低俗社会中,友情也没能拯救奥涅金的心灵,最终他的
心又只有四处漫游而去。
因为连斯基的死,奥涅金心中是墓园一样的荒凉,了无生
机。“他那鼓舞人心的声音 对于我们早已杳无踪影,千秋万
代对他的歌颂,各族人对他的赞扬和感激,隔着一层渺茫的坟
墓界线,将永远不能传到他的耳边。”如果说这是一种生死两
茫茫的感叹,而后所流露出来的则是一种人生意义彻底颓唐
的悲叹了,“或者也有可能如此:等待诗人的是平凡的一生。
青春的年华会匆匆飞逝:心灵的火焰会变得冰冷。他可能会
发生许多变化,和缪斯分了手,娶妻成家,他很幸福,戴上顶绿
帽子,住在乡下??”而我们知道他在拒绝达吉亚娜的感情时
说的就是害怕过这种束缚心志的家庭生活,对庸常人生的害
怕,对世俗的惧怕,在这他为友悲伤也为自己的生活而叹息。
他总是处于一种精神漂流状态,这种漂流是一种追寻,一
种求索,一种不断寻求拯救的努力,只是屡屡失败而已,那么
他追寻的下一站又在哪里?
在路上!在高加索。
漫游是旅程更是一种精神状态。高加索的自然风光让他
惊叹过一会儿,然而“大自然和生活,如果不被诗意所彻底浸
透,也只能激起冷淡的惊异罢了”③过后,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曲
终人散的空寂感。灵魂如何才能得救?显然,在此他的追寻
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救赎的努力还是无可奈何的归于
失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自我
救赎意图虽然明显,但是四顾茫然,回头也只有上流社会了。
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孤独的个体,这些有知识有理
想的青年,“他们和亲友相处,犹如生活在仇敌中间一样,住在
家里,犹如置身于敌人的军营中间一样”②。达吉亚娜就是如
此处境,她必须突围,她必需拯救自己。但是社会给予她的勉
强能走的路可能也只有爱情这条拯救自我获得新生的路了。
她选择了奥涅金,而事实宣告了她突围努力的失败。哪怕她
再深入了解奥涅金,而奥涅金的感情必定不是她的救赎良方。
她的邻居和父母开出了救赎良方——到莫斯科去,去那个“未
婚妻的集市”!达吉亚娜开始拒绝,她不是不从,只是有点害
怕,她怕自己乡气、不时兴的衣服和不时兴的谈吐,怕讥笑的
眼光。除此之外,她还是接受这种良方的。显然达吉亚娜的
救赎已经放弃了思想的高度。
在莫斯科,达吉亚娜终于选择了地位和财富,不管是因为
什么原因,这标志着她的精神已经沦陷了。
两年后奥涅金漫游归来,怀抱救赎的企图,四处寻觅,不
想惊遇了自己的爱情理想--达吉亚娜。在给达吉亚娜的情书
当中,“为了能延续我的生命,我每天清晨必须有一个信念,这
一天我将见到您的身影??”这里与其说是爱情表白不如说
是拯救自己的下意识的呓语。达吉亚娜拒绝了,同时也断送
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从一个纯朴的乡村姑娘变成了社交界的
宠儿,她如鱼得水。她口里声称宁愿用现在的一切去换当年
的时光,但是又声称“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
贞。”这里是借忠贞之名为自己的堕落添彩,对灵魂的救赎以
堂皇的借口放弃了,以貌似道德的完善实现灵魂的救赎,其实
是俗化了救赎,也是放弃真正的灵魂救赎。马克思认为没有
感情的婚姻继续维持下去是不道德的。也正是因为她的放弃
导致了奥涅金救赎之无望。
至此,“整个小说是一部关于无法实现的希望和不可达到
的企求的长诗”④,奥涅金理想破灭,爱情与友谊不复可得,环
顾四周,一片茫然。
奥涅金对现实是不满的,从现实中疏离出来也是正常的,
在中国,文人们常通过仙、酒、自然、梦、女人来消解这种悲剧
意识。奥涅金将会如何呢?
以奥涅金的视角下的自然和乡村生活,虽有令人烦闷的
时候,但对他精神的提升灵魂的净化,却也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俄罗斯的田园风光、乡村琐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奥
涅金的目光。“奥涅金象个隐士一般??”“溪水的潺潺,树木
的荫凉,散步,读书,甜甜地睡上一阵??”在整个诗篇中对于
庄园生活描绘,自然风光的歌颂比比皆是。奥涅金的灵魂在
上流社会无法归依,在爱情上顾虑太多而见到的真情太少,其
实已经把庄园当成了精神的避难所了,这也是他赖以灵魂自
救的地方。在高加索旅行中,他上下求索,发现的也只是塔夫
利达的海岸之类的自然风光之美。他也自问“如今我需要另
一些画面:我爱一片铺沙的山坡地。两株山梨树产在茅屋窗
前,一扇柴扉,一排坍塌的樊篱,天空中几朵淡灰色的浮云,几
堆干草山明水垛堵住谷仓门??我的希望是:日子过得安逸,
加一盆菜汤,再加自己管自己。”这种田园生活才是他所要的,
历经灵魂漂泊之后找到的心灵的归宿。从这儿可以看出,奥
涅金的精神表现是一种归隐心理,最终也将走向隐逸生活。
在对人生的诸多追问之下,如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真真
假假的爱情游戏,渺茫的人间友谊都在精神的追问或者其他
的事件的影响下成为镜花水月。何处去?隐逸于自然之中,
乡村之间,杯中之物而已。
“凭你的心灵和才气,竟会成为浅薄感情的奴隶?”有如
当头棒喝,达吉亚娜的拒绝“在他的心中,掀起怎样万感交集
的风暴!”至此,奥涅金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提升,因为他终于
明白“这样的人啊才真算有福:他能及早离开人生的华筵,不
把满杯的美酒饮干,不等把人生的故事通读,便能突然离开
它,毫不动心”。离开到哪去,普希金没有明说,但是从以上种
种迹象看看他一定是隐逸于庄园生活去的,虽然这是在对人
生政治理想破灭,爱情失意,友情夭折后才选择的生活。
注释:
所有未标明的引文都来自人民文学 1995 版的智量译的《叶甫盖
尼·奥涅金》.
①②④ 冯春编. 普希金评论集.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
P651,P654,P655.
③别林斯基著.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满涛,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9 年 12 月,P435-436.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拯救意识与隐逸情怀.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