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贫困大学生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干预

贫困大学生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干预

日期: 2010-7-17 22:26:50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付小卫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使他们担负着比非贫困大学生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自卑、抑郁、焦虑、情感孤独、人际关系紧张等。针对贫困生的不良心理情绪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对防治该人群CFS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及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文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CFS 心理因素 干预措施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 简称CF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是以虚弱性疲劳为特征的复杂的症候群。其基本特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6个月,不是由过度用力引起的,不能通过休息明显缓解,理化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病变。随着社会的发展,CFS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学海网
以1994年CDC诊断标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符合的有1.5%;美国符合的有0.2%;澳大利亚有0.037%。有报道称,我国北京地区符合CFS诊断标准的占1.62%。国内外研究表明,CFS的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承受着比非贫困大学生更重的心理压力。据调查,贫困大学生CF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不仅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更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作者试从心理因素角度讨论贫困生CFS以及干预措施。
1 贫困大学生患CFS心理因素分析
1.1 自卑。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品质,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高校“并轨”后,高昂的学费使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与“有钱”同学之间有很大差距,这种心理反差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正因为这种自卑心理,贫困生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变得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害怕受嘲弄和讥讽。可见,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目前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1.2 抑郁。抑郁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贫困大学生存在普遍的抑郁心理。本来他们有着与其他同学一样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沉重的经济压力会让他们对大学生活产生一种不愉快的自卑情绪。长时间的自卑容易使他们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面对压力和挫折,他们丧失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变得迷茫悲观,消极以对。
1.3 焦虑。焦虑是个体主观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躁、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大,不得不选择“勤工俭学”、“打工”等方式缓解,而繁重的学业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这一矛盾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经常处于极度焦虑状态中。
1.4 情感孤独。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又封闭的。自卑、抑郁、焦虑的不良情绪使他们内心处于孤独、渴求关爱但又保持高度心理防备的状态,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合适的交流与宣泄。
1.5 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与相互施加影响的心理关系。贫困大学生往往因家庭贫困自卑的同时,又表现出过分强烈的偏执心理和自尊心理,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反应敏感,过分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报复行为。
总之,心理上的变化积蓄到一定程度必然影响生理功能,从而引发CFS,表现为慢性疲劳,进而影响生活、学习质量。
2 对贫困大学生CFS心理因素的干预措施
2.1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今年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的方式解决在校大学生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的方式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资助方式。笔者认为,应逐步推进由生源地政府核实其家庭经济情况,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助学金”制度,将贫困生资助完全放在学校外部进行,有效避免大学生在读期间学校“评选”贫困生现象,从而由源头上消除贫困生不良心理因素,减低该人群CFS的发病率。
2.2 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患CFS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都是因为其缺乏正确的“贫困观”。大多数贫困生认为自己的贫困源于父母的无能、命运的不公。殊不知,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依靠自己打工所得,与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收入无关。引导他们认识到,大学生自筹经费上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社会、家庭、学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加强其人格教育,强化其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克服自卑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2.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长期为贫困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开展多种方式的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矫治其各种心理障碍,引导贫困生找回自信,解除抑郁,合理调整心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有效预防该人群CFS的发生。
2.4 应用合理情绪疗法鼓励贫困大学生CFS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目前研究发现,认知疗法能明显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促进功能改善。我们应用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去说服该人群CFS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避免诱因的发生,提高正确的认知信念,从而使其勇敢地与疾病作斗争。

参考文献:
[1]王天芳,张翠珍,王琳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其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5):19-23
[2]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张建卫,刘玉新,李顺,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