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血细胞分析临床应用的质量保证

血细胞分析临床应用的质量保证

日期: 2010-7-22 14:37:28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无疑给检验工作带来划时代的进步,并大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并为血细胞分析的标准化提供了条件,易以建立统一规范的操作方法。但仪器存在的不足仍需传统的手工法和显微镜弥补。本试验主要总结仪器检测的部分不足和解决方法(临床表现的情况较多,本文仅为部分情况)。
   1 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现状
   血细胞分析最早仅是红细胞、白细胞的显微镜人工计数,由于其误差大、重复性差,影响因素多、效率低,自20世纪50年代逐渐由血细胞分析仪取而代之,80 年代以前血细胞分析仪主要是半自动型,标本在机外预稀释后才上机检测,干扰和随机误差较大。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断涌现,在机内稀释加溶血剂,检测和换算报告,辅助功能越来越完善,提高了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现在已有联合型血液分析系统问世,将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涂片机、染片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串联在一起,大大避免了实验的随机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
   2 血细胞分析的项目进展
   传统的血细胞分析仅包括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血小板(PLT)计数。随着血液分析仪性能的提高,逐渐增加了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Hb含量(MCH),红细胞平均Hb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WBC分类由人工显微镜分类到分析仪自动分类,根据仪器的档次又分为三分类和五分类,仪器采用电阻抗原理可把WBC分成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三类,而高档仪器采用电阻抗、激光、射频、光散射、细胞化学等技术,把WBC精确到了五分类,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细胞、嗜酸细胞。
   3 分析结果的临床应用
   3.1 红细胞系列 RBC 计数,Hb 测定,HCT 主要用来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程度,三者增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代偿性增生或者血液浓缩,如新生儿、高原居民、肺心病、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及腹泻等,会引起全血粘度增高,使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而临床更为常见的是三者降低即贫血,根据Hb的降低程度划分贫血程度,根据RBC、Hb、HCT可计算出RBC参数MCV、MCH、MCHC,进而把贫血分成大细胞性、正常细胞、小细胞三类。近年来,认为RDW 对贫血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更大的意义,RDW与MCV结合应用,对贫血的诊断作用更大。如: 同是MCV减小, 缺铁性贫血RDW升高而大多数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 正常。有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呈大细胞性,但其RDW正常,可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RDW升高相鉴别。另有报道认为,MCV 越小,其诊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越高。
   3.2 白细胞系列 WBC计数主要用于: ①判断感染的类型及程度,如增高常见于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升高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范围、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能力,往往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中度以上的感染往往伴随着核象的左移和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时升高,升高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及预后相关。有报道认为,脑梗死及心肌梗死患者早期WBC 计数越高,病死率也越高。③中毒患者WBC 计数升高且升高程度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WBC 越高,有机磷中毒愈严重,恢复愈慢。④对放、化疗进行监测,评价患者对射线的耐受能力。
   3.3 PLT系列 PLT计数主要用来评价血液的凝固功能,如增高,可增加血液的粘滞性,使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及急性出血等。而PLT 计数降低则表示有出血倾向,常见于造血功能障碍,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近年来,临床愈加重视MPV、PDW对疾病的诊疗意义。MPV首先可用于①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由于PLT破坏增多引起的PLT 减少时MPV增大,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骨髓受损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而由于PLT周围血分布异常所致PLT减少时MPV正常,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②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骨髓抑制时MPV 降低,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 增大并先于血小板数量升高。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期MPV 明显降低,骨髓恢复早期MPV明显升高,所以MPV可作为白血病化疗期间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③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升高,如脑梗死急性期MPV明显升高,并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④作为出血程度的监护指标,MPV越小,出血倾向越严重,即便血小板重度下降,如MPV 升高,出血发生率亦低。
   4 分析后质量控制
   4.1 标本室温保存以备复查标本检查完毕,应密封室温保存至少一天,防止水分蒸发及飞虫吸食。标本不宜放置冰箱,因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贮存。
   4.2 妥善保存实验记录仪器的校准记录、质控数据、患者检验结果的原始数据、复核数据都应保存2年以上。
   4.3 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若结果超出生理变化范围与临床诊断不符,在排除标本、试剂、仪器等异常后,要及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并观察血片。有作者报道,输注脂肪乳后,会使阻抗原理计数血小板假性增高,建议输入脂肪乳(5~6) 小时后检测血小板为佳。
   4.4 积极参加室间质量控制:通过参加室间质评可以将自己的血细胞分析仪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和同类仪器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保证血细胞检测的质量。
   4.5 用浮动均值法做好室内质控: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20个标本/d) 可同时进行Bull浮动均值法,利用病人MCV、MCH、MCHC 均数来回顾性分析,监察仪器是否处于最佳状态,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仪器的稳定性。本法不适用于标本量少的实验室、血液病专科及儿童医院。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对每个细胞检测时,显示的脉冲大小除与细胞大小有关外,还与溶血剂的种类、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电导率、仪器出厂时仪器内固定的孔电流和脉冲增益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时存在不能识别幼稚细胞等不足,认真做好血细胞分析前、中、后的各项质量控制工作显得迫切和必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