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以“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复习课教学为例
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
——以“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复习课教学为例
袁雯青
(江苏省昆山中学 江苏苏州 215300)
摘要:以“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促进知识生长,方法体系不断完善,抓住本质,学会思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求通项公式,数学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体现了“让数学教学为学生成长助力”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确立其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如何在复习课的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方法储备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产生更严谨的思维,获得更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文结合“数列的递推关系”复习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索,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课堂呈现
问题: 已知数列{}满足,则 .
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后,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给出主要解题过程。
学生1:条件可以变形为,
当时,用累乘法可得: ,
又符合上式,所以。
教师:很好!学生1将条件变形成前后两项的比值,利用累乘法求得了数列的通项,并且注意了2这个条件,很细致!那么,我们还有其他解决方式吗?
学生2:可以将条件变形为,可知数列为常数列,所以,得。
教师:学生2通过条件的另一种变形,构建了一个新的数列,得到了前后两项的相等关系,由常数列求得了通项公式,有不错的转化意识。
探究1:记为数列{} 的前项和,已知,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生3:因为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所以,可得,则有
,整理得到:,还是用累乘法,
,又符合上式,可得。
教师:好的,学生3依然通过累乘来处理此题,需要注意的是累乘的时候为隔项相消。
学生4:参考学生2的做法,将式子变形为,但是这个形式显然不能构成常数列,在这个地方卡住了!
教师:有没有同学可以给学生4帮帮忙?
学生5:顺着学生4的想法,目标构成常数列,这样的话需要式子两边结构相同,所以在式子的两边分母上都乘以,原式变为,如此得到数列为常数列,可知,进而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非常好!这个构造比较巧妙,体现了较高的数学素养!我们来看一下哪里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2022新高考1卷第17题的第一问,看大家刚才的发言,就只知道这个题难不倒大家的!
探究2: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生6:这个简单,构造等比数列,就可以求出通项。过程如下:,首项0,所以数列是等比数列,得。
教师:很好!学生6直接看出式子两边同时减2就可以构造等比数列了,如果有同学看不出来,可以怎么办?
学生6:待定系数法!既然不知道常数是多少,就设为,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来。
教师:没错!这是这类问题的通法,大家都应掌握。如果把条件中的“4”变成“4”呢?
学生7:是不是可以用学生6的做法,试着构造等比数列?两边加了常数,不行!
教师:既然这里不能像前面的问题一样利用加常数构造,从形式上考虑,可以如何处理呢?有没有同学有想法?
学生8:不能加常数,后面是4,猜想应该加关于的一次式,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设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则有,
结合条件可知,所以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学生9:学生8的做法里有个问题,构造出的数列首项是0,不是等比数列,应该是个常数列,所以
。
教师:好的,学生8的做法体现了构造发的灵活运用,不局限于两边加常数的想法,学生9注意到了更细节的地方,首项为0,根据递推就可以得到所有项为0,得到了常数列,两位同学结合以后,解法就完美了!
学生10:我还有其他想法。根据递推关系和,算了我猜通项公式就是,
接下来证明:直接构造就可以了。
教师:学生10的想法体现了数列的本质“列”,并且在列的过程中归纳总结,猜想出了通项公式,通过猜想并证明的过程求出了通项公式,数学直觉非常棒!如果把“4”变成“”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累加法,构造法两个角度进行深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求通项的基本方法,培养一题多解的发散型思维,以及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学生11:两边同时除以,式子变形为,然后用累加法就可以得到通项公式了;也可以两边同时除以,式子变形为,然后用构造法求得通项公式。
教师:太棒了!学生11提供了两个解题思路,将复杂的形式转化为我们求通项的基本方法,做到了化繁为简,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相对困难的问题,非常好!
学生12:我也有一个思路,顺着学生8的构造想法,构造,
,由待定系数法得,又,
可知是首项为7,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可得。
教师:依然采用了构造的想法,与前面不同的是式子两边加的是指数型,抓住式子的形式仍是构造法求通项的关键。
探究3:已知各项都为正数的数列{}满足,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生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学生13:根据条件,算了,猜想这个数列是一个首项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得出,但是怎么证明没有思路。
学生14:观察发现,两边同时加一个,可得,又,求得,这个形式和探究2中的第三个问题是一样的,求通项的方法很多!
学生15:参考了学生14的做法,发现两边同时减效果一样,可得,又,求得,竟然是个等比数列,这下就很简单了。
教师:这个题是2021新高考八省联考第17题的第二问,学生14的解法实际就是原题的第一问,证明是等比数列,同学们和出题专家想到一起去了。第一位同学依然采取了多列几项找规律的形式,在证明这一块遇到了难题,没了思路。实际上要证明是可行的,需要用数学归纳法,这个证明在江苏高考中超纲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找规律更适合用于选择和填空,当然大题中可以借助规律所得解决后续问题,考试中后段依然可以得分,对于不会求通项的同学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两位同学数学直观想象水平很高,数学感觉很好,通过观察,发现了解法,很厉害!将三项关系转变成了两项关系,化归到了上面两项关系的探究,从这两位同学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化归思想的重要性,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就可以很快解决问题!不过观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难度也比较大,肯定有同学观察不出来,所以我们来探讨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用方法。要实现三项关系向两项关系的转化,考虑将两项作为整体,左右形式统一,由此进行构造。
设,结合条件,由待定系数法可得,,就是学生14和15两位观察出来的两组数据。
学生16:我将学生14和15的两个结果放到了一起,得到:,两式相减求出,相当于解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16的解法,总结一下,对于这题显然第二组数据解题更为简单,如果出现两组数据运算过程和难度差不多,可以两组同时进行,借助方程求通项。这也说明,在解题过程中择优也是必要的,可以优化计算,减少计算量,增加正确率。
2 教学感悟
2.1 构建方法体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往往是解题的基本方法体系存在漏洞,不够完善。构建基本方法体系的课堂,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整个单元的视角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精准选择课堂例题,精心设计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猜想、证明、转化、化归等途径建立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整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体系不断生长,进而使的数列整个章节的基本方法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2.2 探究题型变化
在新课标的导向,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处在引导地位,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各种基本方法。此时要求教师要能够基于学生学情,设计例题的各种变化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从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再实现化繁为简、将未知变成已知的目标,促进知识的不断生长。
深度研究题型变化,是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方法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探究的过程中,基本方法体系是基础,逻辑思维是引领。在解决“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时,学生在找规律、累加法、累乘法、简单构造、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之后又了解并掌握了构造常数列、复杂两项关系构造、三项关系转化为两项关系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熟悉方法,并做到灵活运用,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数学核心素养。
2.3 抓牢数学本质
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或做出第一个发现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也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不断启发学生思考研究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的本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2.4 教会学生思考
思考是学习的关键,学会思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要能够让学生抓牢掌握数学本质,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更要能深度思考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这个题怎么做,用什么方法,而是要呈现思维过程,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分析题目条件,抓住题目本质,找到解题方向,用对解题方法,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数学的核心素养。
2.5 促进思维进阶
这节课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3个探究及几个变式的设置,引导学生对递推数列求通项的基本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渗透了数学思想。很多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解题过程,另外在不同的观点和解法中,提出补充与修正,使得解题方法得到完善,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进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四基四能’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沃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抓牢“四基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 结束语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要明确学生学情,抓牢教学内容主体,选好例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不断探索,进行知识的积累和生长,方法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增强数学思维,提升运算能力,理解数学本质,实现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以“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复习课教学为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