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素质化教育模式的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研究

基于素质化教育模式的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研究

日期: 2023/6/2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金花子

(吉林省教育学院职成教育研训学院 吉林省 长春市 130032)
   摘要:素质化教育是目前高校职业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高素质人才是能够推动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因此,本文首先通过了解素质化教育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特征,然后分析其在教育机制、评价制度、培养目标更偏重成绩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最后结合全文,提出优化素质教育机制、完善素质教育评价、创新学生培养目标等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素质化教育模式下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提出理论指导意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教育;构建;管理体制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中明确表示,教育强国的建设是我国必经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实现繁荣复兴的基础,对教育事业一定要予以重视,让现代化教育推动进程加快,把教育放在首位,让人民满意,让国家受益[1]。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校院校,社会的要求普遍提升,要求学生具备技能能力、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和品德,而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能够很好满足社会需求[2]。素质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注重于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导性予以明确,这对高素质、高水平学生的培养来说非常有价值。所以,高校职业教育管理的构建有必要在素质化教育模式下开展,以此来使高校院校素质教师水平整体提升。
  
   一、素质化教育模式下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的特征
   (一)素质化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管理体系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对素质化教育模式而言,就业和升学并非根本的教育目标,其是在向学生传授经验与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受教育对象在发展自我时要将每个能够将提升水平的机会把握住,在社会日益复杂的需求中站稳脚跟,自身的整体素质也因此持续提高[3]。我国社会目前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为了教育事业在我国的长远发展需要确立长远的一个奋斗点。
   在重视素质教育优先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特点,会让教育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了科学性,另外也给素质教育长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教育工作者在人类发展各个阶段针对素质化教育进行多较多的分析,也获取到了具备一定可信性的分析结果,从方法与原则的角度较为完美地解答了素质教育,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答案[4]。在对教育管理体系具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因材施教”“人为本”的基本原则[5]。当代我国教育是遵照“创新与传承”为核心理念,在外,素质化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约束人的行为;在内,能够规范人的品质。
   (二)素质化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更完善的人
   素质化教育模式对学生起到的教育作用互相融合后有助培养更完善的人,各种素质将有机个体构成,将素质化教育模式下的各项教育管理机制改善,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素质化教育的不同模式会对学生产生差异化影响,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人员在素质化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把学生当作是整体来进行综合性培养,一方面从喉管层面明确学生的成长方向,使学生的各种素质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均衡发展与完善,将有突出之处的素质教育方向挖掘出来并激发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素质化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管理成为一个体系[6]。
   在素质化教育模式下,高职学校教育管理阶段,需要充分均衡的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当前高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功利性,为了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将考试作为重心的行为,正在逐渐腐朽着教育管理体系。素质化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是针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水平、体育爱好、文化素质、创新思维等多个层面展开培养。我们所需求的是能为祖国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因此,高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为国家的发展开展全面的素质化教育。
  
   二、素质化教育模式下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的素质教育机制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对素质教育所涉及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以及广博性等特征并未完全真正了解,通常把其作为缺乏具体意义与价值的一种独立性教育辅助资源,在教育管理上能够起到的实际作用有限。因此,也体现出了很多高职学校在主观上缺乏对素质教育重视的事实。
   其次,在素质化教育下构建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阶段,院校教学计划置顶的合理性缺乏,在判断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出现一定误差,造成课程上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授并不科学、合适。例如在设置课程方面,缺乏整体安排、论证的深入与系统的规划,重心缺失,结构性特点无法凸显,课程通常由此变得碎片化,课程也因此缺失了统一性、连贯性与整体性,乃至会导致随意设课、以专业为根本设课、因人设课等情况。
   最后,在选择课程的内容方面,不少高职学校依旧以专业教育的标准来指导学生,要求学生将某科目的课程内容完全掌握,在这过程中也未引导学生知晓掌握这些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并非是对内容单一性学习,更多的是基于这些内容来拓展其思维空间与知识储备,重点是获取到基础性的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以及文化知识。由此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与知识范围还停留在对专业课程层面的钻研,没能基于课程内容的学习让人格、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完善与丰富,更遑论通过这些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强化文化内涵。
   (二)欠缺针对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
   从高职学校层面来看,高职素质教育的独立课程目前并未成形,且素质教育在高职学校缺乏独立地位,加之实施相关课程所需要考虑的变量很多、因素复杂,受到教学、管理水平的制约,很难科学、精确、全面的做出评价。高职体系中大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权集中于选拔、甄别与管理层面,甚至有时还把这种评价的机制为了主导考核的根源,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教师队伍的整合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学生层面来看,当前高校职业教育学校中大多数考试所对标的都是学生考试专业技能的情况,而关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测评,大部分选择的都是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的模式。部分高职学校虽然是由教师测评学生素质,然而由于缺乏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少教师所撰写的评语趋于表面且模板化,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加之,有一些教师,乃至是学校对学生追求艺术并不看好,对学生艺术在社会上的可变现能力不认可,认为学生只需要踏实学好专业技能。从而造成很多高职学校学生对自身的爱好与特张缺乏自信心,所以也难以重视学生给到的素质综合评估成绩。
   (三)培养目标更偏重成绩
   从高职学校层面来看,素质教育课程与高职专门性课程和专业化课程存在差异,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意义与经验,获取这些内容有赖于学生的体验、感受与理解,需要时间去逐渐的培养与循序渐进的推进。但现实情况是,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课程在高职学校传授的知识基本都趋于单一性,通过知识触动人性的重要作用无法达成,把学生当成重心、启发学生知性、陶冶学生性情的素质教育方式在课程中并非深入,“案例式”、“翻转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教育教学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为高职学校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让他们成长快速的情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学生层面来看,在高职学校,学生学分是否足够、专业课是否达标是决定其能不能顺利完成学生的目标,少有学生会由于素质教育不达标而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学校方面也并不会以艺术特长为依据来将学生的综合成绩提升,这就造成学生重视自身艺术水平与自身素质的程度降低,通常会有“只要成绩达标就能顺利毕业”的心理暗示,从而学生缺乏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素质教育也因此难以有效推进。
  
   三、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的建议
   (一)改革课程结构,优化素质教育机制
   素质教育在我国备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通过高素质人才的输入为社会注入活力,从而促进人类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因此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为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出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根本目标。随着不断发展且复杂化的社会环境,21世纪的教育理念一直都贯彻“人为本”,因此在改革高职学校的课程方面,应该更注重对人实际需求的关注。
   而现实情况是,学生所需要的发展并非片面,对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提升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自我修养提升注重的同时,也需要将改善课程结构,优化素质教育机制。基于对课程结构的完善来逐渐促进产业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创新。高职学校教育工作人员在对其课程结构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将课程结构体系、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系统性、灵活性的关系处理好。以学生实际学习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课程有效地进行分解,将学科结构与内容对教学桎梏突破,达成知识与能力完美融合的目标。
   (二)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素质教育评价
   为提升教师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评价水平,更新评价观念,高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为教师积极地争取进修与深造的各种机遇,使教师素质整体得到提升,对线下听课活动也积极地组织,把教师致力将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目前时代是知识经济所主导的领域,教育宗旨是“以人为本”,我们对知识的汲取一刻都不能停止,通过增加知识内涵来使自我修养加强,为将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从而最终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为提升学生对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视,一方面,在学生的综合期末成绩中加大素质评价占比,素质教育相关内容虽属于通识必修关课程的一种,但就重要性而言,应该同等于专业技能内容。另一方面艺术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有必须要在学生就读的各个时段中体现,让艺术文化在学生心中更为深入,把学生毕业成绩与素质教育成果结合起来考核,确保学生足够重视素质教育的内容,从而督促他们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水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三)理清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学生培养目标
   在高职学校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观念层面把素质教育重视起来,在文化上实现对外的学术自由以及开发态度。当前的时代是知识经济领域,对诸多青少年学者而言,终身教育的意义重大,其在推陈出新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能够推送我国科技的持续发展与经济的新飞跃。过去沿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无法契合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社会经验,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完善自我。在未来,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也不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更多谋生技能,而更多的是人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高职学校目前的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更多的是需要将创业教育贯彻扩展到实践中去。受疫情的影响,大学生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人才市场在多番重压下,本就有限的需求人才的量更是大幅度减少,我国就业整体的体制还需要持续进行改善,学生综合性素质的确保已是当前必须要要解决的问题。在对高职学校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创新教育引入,引导职校事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是经济与时代迫切需要发展的一种产物。首先,学校在对学生知识文化学习重视的基础上,达成专业知识储备与传授的目标,为将来其融入社会奠定基石。再有,教师在课程研究时需要选择更为科学的,以此来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将科学知识文化在实际社会实践中投入,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创新科技。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化教育模式对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将学校培养人才的提升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更契合社会需求,在社会上更能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在素质化教育模式下如何做好高职学校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还有待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协同努力,彼此之间相互成就,只有将教育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在优秀的校风环境中才能够汲取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观念,从而达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英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202-203.
   [2]杨顺光,石伟平.“十四五”时期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原则、关键任务与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7):38-43.
   [3]吴一鸣.扩招推动下高职教育类型发展的动力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Z1):83-89.
   [4]李连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9):127.
   [5]张岩.建立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6(35):245.
   [6]周建松.抓好基本建设 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34-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