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建筑工程技术名师工坊建设初探

建筑工程技术名师工坊建设初探

日期: 2023/6/2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谢美1 王亚芳2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206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技术名师工坊的基本情况,综述了工坊的建设成效、发展规划、建设保障、预期成效及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名师工坊;工坊建设;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锡委发〔2018〕76号),推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全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无锡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实施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2021—2025年)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城市的意见》(锡教发〔2020〕86号),无锡市教育局决定开展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2021年度重点项目申报评选工作,此次我校申报重点项目之“无锡职教名师工坊”暨“建筑工程技术名师工坊”,经专家评审于2021年8月申报成功。
  
   一、工坊概况
   建筑工程技术名师工坊成立于2019年8月,领衔人谢美是土木水利专业高级讲师、全国模范教师。工坊有成员1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课教师同时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坊专兼结合,有来自行业、企业和外校的外聘教师3人,外聘教师都具有相应的行业执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坊成员具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称号7人,其中无锡市教学能手1人,无锡市教学新秀2人,宜兴市教学新秀4人,多次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教学竞赛、技能比赛等奖项。
   二、工坊建设成效综述
   1、目标定位:本工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和实施意见,以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使用为抓手,实施课程、教学、教师和教材的一体化改革,探索政、校、行、企协作育人的机制和模式,依托学校“旋转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培养产教融合型双师团队,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运行管理:本名师工坊成立于2019年8月,由领衔人谢美在内的 12 位教师组建成,团队建设目标明确,管理机制规范有序,建有成员发展档案,成员发展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名师工坊建设有机融合。
   (1)工坊带头人
   工坊带头人谢美能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动态,把控团队的前进方向,能够带领专业团队成员快速提高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及教学创新。充分发挥大师的行业影响力,引领各教师团队高质量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传绝技,带高徒,造就名师巨匠,培育品牌学生。
   (2)建设协作共同体
   工坊全体成员包含专业课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该团队注重融合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推进“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共育;工坊要通过校企合作桥梁和纽带,要依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保学生道德素养、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3、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并保证落实到位。(1)外部保障机制。政策方面:工坊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工作计划;资金方面:工坊有专项经费支持,人均在3000 元/年以上;企业合作:与校企合作单位有明确的技能教学规划及实施方案;激励表彰:在名师工坊建设中对成绩突出的师生给予奖励;(2)内部保障机制。制定明确的名师工坊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实施过程、考核评价。
   4、效能发挥:(1)工坊对于技能人才培养,从设备、耗材、资源等方面倾斜,鼓励教师自身突破发展;对于课堂教学,建立团队,采用赛事平台、实践平台、交流平台进行“教学累进”扶持,从交流、培训、研讨等方面对团队进行扶持;对于科研能力,采用专项平台、交流平台进行“科研累进”扶持,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发展水平;(2)工坊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培养与企业高度切合的技术人才;(3)工坊面向全市中小学生集中推出专项职业体验项目,同时为参与职业体验的学生及家长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内涵、明确职业定位、体验职业乐趣、展望职业前景、树立职业理想。
   5、优势特色:该名师工坊以专项平台、赛事平台、实践平台、交流平台四大平台为依托,立足教师全面成长全周期培养。从技能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教师的成长,年轻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开始教学认知,5年的成长期,通过课程教学,专业技能、企业实践、学习培训等方式激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为选择职业生涯的发展途径提供指引,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工坊根据不同的成长路径采用“专业能力累进”的形式进行扶持,鼓励教师成果转化,最终形成多样化发展。以工坊为支撑,以平台为依托载体,以项目为依托,激励工坊教育团队潜心钻研、悉心培育职教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坊发展规划
   (一)建设总目标
   工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名师引领、专业实践、共同提升”,构建具备职教特色的“学习型、科研型、实践型、合作型、开放型” 工坊。 按照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强化研究、凝炼成果、打造特色、引领发展的思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年度建设计划
   1、2020-2021年度:名师工坊将着力于教育教学工作,注重校企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等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经验积累与传授,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活页式”教材的编写——《测量高级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用于更好地指导技能教学。工坊师生在江苏省及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0人次以上,社会培训300人次左右。帮助学院新增专业“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完善实训建设规划和技能培训计划。
   2、2021-2022年度:本着服务教学的原则,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计划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安排,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一批青年高技能人才骨干,至少3人骨干称号提高一级,争取立项无锡市及以上课题1项,课题研究方向主要是关于产教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并形成典型案例,再发表或省级以上获奖论文5篇,其中青年技能人才至少3篇,工坊师生在江苏省及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0人次以上,继续社会培训300人次左右。
   3、2022-2023年度: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继续开发专业教材2本,并争取申报立项1个省级以上课题,继续发表或省级以上获奖论文5篇,开发并申报专利1个,工坊师生在江苏省及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0人次以上,继续保证社会培训300人次左右。
   (三)经费保障
   学校制订了《名师工坊经费使用及管理暂行办法》,每个名师工坊有专项经费支持,人均投入经费3000元/年以上。名师工坊建设专项经费的使用贯彻专款专用的方针,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作它用。
  
   四、建设保障
   本名师工坊包含拥有相对独立、规范标准的专用区域空间,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文化特色,办公面积520m2 ,包含浦上.装饰设计、九方.测绘、见山.项目管理、影石.文化艺术和壹捌玖.视觉设计三个技能项目。工坊建设学校从组织、条件、经费等三方面给予保障。
   1、组织方面:技能工坊建设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教室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工作计划;其次学校出台支持工坊成员开展学习、研究、改革、实践等的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及激励制度,鼓励工坊及其成员在工作中创新、创优;最后工坊定位明确,建有成员发展档案,同时技能工坊及其成员发展有机融入学校事业发展。
   2、条件方面:首先名师工坊拥有标准的专用的区域空间,并在门口设有统一的醒目标志标识;再次工坊配备办公、会议等公共设备设施及本工坊匹配的专用设备设施,是集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科技创新、职业体验一体的综合性工坊信息化办公;最后工坊拥有与本专业相对口的图书50册、杂志3种,并能逐年增加且使用率高。
   3、经费方面:工坊有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资源建设、专项培训、活动开展等专项经费;人均超过3000元/年。
  
   五、预期成效及标志性成果
   1、技能工坊将充分发挥谢美、邵飞等技能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无锡市示范性的技能培训与技术攻关团队,使带培学徒每年在省级、国家级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0人次以上。
   2、技能工坊本着服务教学的原则,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计划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安排,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张茜、孙毓卿、温嘉慧等一批青年高技能人才骨干。
   3、技能工坊将着力于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专业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活页式”教材的编写——《工程测量员(职业技能培训指导)》、《装饰工程施工》等,用于更好地指导技能教学。
   4、名师工坊将着力于教科研工作,在“十四五”期间申报无锡市及省级课题,课题研究方向主要是关于产教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谢美,1981.4,女,江苏宜兴,本科,高级讲师,建筑工程技术方向;王亚芳,1976.11,女,江苏东台,本科,副教授,工程造价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