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

日期: 2023/6/20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卫国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XHYBLX2021002);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项目(第一批)”思政教育示范项目
   作者简介:徐卫国(1965-)。男。江苏江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机电工程。
  
   摘 要: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背景就在于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全员育人,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更好的为国家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背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背景下,基于文化自信理念,高职院校又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这样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围绕着大思政课程和文化自信展开了概述,并围绕着坚持的相关原则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以文化自信的宗旨来构建高职院校大四政课程体系的突出价值,它能够帮助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围绕着当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帮助大思政课程体系更好的构建,基于文化自信理念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理念;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途径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充满创新精神、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新时代人才队伍,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挺进未来的实践需要。文化自信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和催化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自然应承担起大思政工作,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深刻影响下,也在追求自我发展和改造转型中迫切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大思政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既是助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新尝试和新探索。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自信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涵盖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自己文化自信的确立和拥有文化独立性的信心。通过基于文化自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构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并打下健康成长的自信基础。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思政课程的另一个作用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引领学生从文化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修养,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基于文化自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还能够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涵。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通过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国家向着更加强盛和繁荣的方向发展。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机械专业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应该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全方位地贯穿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领先理解和关注国家发展大势和宏观政策,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一、大思政课程和文化自信的概述
   (一)大思政课程的内涵
   近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力求在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真正提高改革的水平,力求完善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水平,让学生更具价值追求和思想内涵。在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工作开展中,也能够使学生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具体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而言,相关工作者则应当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起到教育的实质性作用,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力量,为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中,还应当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让学生拥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抱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行为指导,树立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丰富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思政体系落实的最终目的,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成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二)文化自信内涵的解释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我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博大精深。在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力求挖掘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了解东方智慧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倡导“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树立“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追求,能够继承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大思政课程体系中相关知识内容时能够坚定个人的政治立场,拥有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心也是文化传承的前提要素,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引导和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2]。
   (三)坚持原则
   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理论体系和价值观融入到大思政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内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创新大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勇于担当、具有奉献精神、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健康评价自我,注重培育学生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多元文化为基础,注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创新创业为主旋律,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人生追求。总之,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培养高素质、拥有民族精神和自信心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弘扬多元文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
   (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近些年来,西方文化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入侵,使得许多大学生更加热衷于对国外文化的学习和发扬。在进行高职院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时,基于文化自信的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前提之下,增加文化自信心。尤其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充分沉浸在古老文明中,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和震撼,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文化认知观念的目的。避免学生受西方或其他外来文化的侵入,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因而,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高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能够使学生更具文化自信程度,也可达到文化传扬的目的。
   (二)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当前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都在濒临消失,当代年轻人作为推动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树立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高职院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时,融入文化自信的理念,能够让学生树立起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相关教师在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知识的前提之下,可以激发学生保护文化和传承非遗物质文化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大思政课程体系当中能够获知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方法,同时也能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之下更加热爱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达到大思政课程体系知识深入探究的目的。让学生在更具使命感的前提之下,成长为健全的人格,成为拥有责任意识的优秀青年。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划分及课程设置模式更加偏向于对一些专业主课的教学,而学生普遍缺乏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度和学习兴趣度。最终,呈现出“除了本专业即是文盲”的现象。然而在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更应当以提高学生思想认知度和综合能力为目的展开教育过程,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可以丰富大思政课程体系中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直观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也与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的相关教育目标相一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之下,也可以让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和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之外,在未来也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可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用更多的文化知识包装自己,完善自己。在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也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
   三、当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教育现状
   (一)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在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构建目标并不清晰,未能真正挖掘其深刻内涵,且将大思政课程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进行融合。在目标定位方面过于模糊,以至于无法真正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串联,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许多高校对于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体系完善方面缺少实战经验,也没有不断总结心得体会,以至于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不合理性。许多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业教师,对大思政课程体系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规划,缺乏全盘和整体性的把控,也会影响到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的效果。
   (二)许多思政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除了目标定位不清晰之外,还存在许多教学内容流于形式的情况,以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缺乏时效性,未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进行高效引导,相关教育内容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许多实践课程的申请流程相对较多,其中思政课程体系中关于文化知识的融入过少,思政工作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不健全和不规范的情况,最终在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过于流于形式的思政课程体系会使得教育内容缺少实践性,也无法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相关教师在课程的动态化把控上稍显不足,且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度不高,难以真正达到引领学生思想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在进行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想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依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力量,更应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完成课程体系的创设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时缺乏变革的有效性,未能对学生进行兴趣方面的引导,相关院校的教师无论是在实战经验还是理论支撑上都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少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的实效性。许多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内容非常枯燥乏味,且实践性较差,因而也不愿意参与相关学习环节。当前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需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政治觉悟,更加投入于相关课程体系的知识探究中,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四、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一)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素材搜集
   为了能够创建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内容的大思政课程体系,还需在相关素材收集方面多下功夫。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充实课程内容,使得每一堂思政课程都能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量,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在搜集素材时,应从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元素着手,从而提高知识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课程思政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并非多么“高大上”的事物,文化实际上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拿人们的日常饮食而言,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食物,比如贵州米粉、兰州拉面、天津的煎饼果子、武汉的热干面等等都是文化范畴中的元素。又如,民间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和故事,白娘子、梁柱、孟姜女等等。通过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意识,也可完善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容,树立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同时,相关教师应当多多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加关注社会新闻和国家的政策动向,让学生可以正确看待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心。再者,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通常以具体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为方式,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更应当搜寻更多的资料内容作为辅助。比如,借助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创设三维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内容和思政知识内容。教师也可引入一些前沿的学术成果,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产生崇拜之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水平,使其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改善。
   (二)以文化自信为载体,增加师生互动
   构建高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应当强调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介绍国家级非遗“女书”时,教师可以先拿出几副女书作品让学生观赏,学生只有通过亲眼观看、亲手触摸、亲自体验,才能够对文化知识更具理解力。教师应当善于借助多种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以此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要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接受科学的观念和思维,拥有文化自信心,也让学生在积极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的过程当中获知思政课程的真正价值。教师应当多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介绍中秋节时,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可以普及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节目的由来、与中秋节相关的诗歌、与中秋节相关的一些民间故事。在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前提之下,进行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师也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学习关于中华文化的一些礼仪、饮食、乐曲等知识内容,达到丰富学生学习视野和学习认知度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课后作业环节的有效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思政课程知识时更具理解度。在课后作业布设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更具文化自信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具备文化宣传和传承意义的视频,如电影《百鸟朝凤》等等,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能够获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的真正意义,同时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
   (三)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制改革当中,各项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工具。同时,借助网络完成教育过程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较传统的刻板式教学方式,网络融入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资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具象化程度。教师也可以借助声音、动作等等元素充分展示文化知识内容,根据学生其他学业课程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数据统计,合理安排课时,完成文化知识和思政课程知识的传输过程,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更多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在课堂上与他人进行多维度的互动,提高个人的知识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外上传关于思政课程的相关知识素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力,同时在观看相关视频和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的前提之下,提高文化自信心[3]。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寻更多的资源内容,诸如舞蹈、民歌、相声、戏曲、乐器、传统技艺等等,将这些内容充分融入于视频素材当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自我,同时教师也能够让思政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更加丰富,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课程体系创设的方式也更能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的局面,让学生更愿意在实践探究当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完成实践探索,收获更多的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在课程体系创设、课时安排、作业布置、学生日常表现的信息记录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发布等等过程中,都可借助信息技术来传输相关信息内容,使大思政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具健全性和实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思想觉悟。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育机械工程思政教学,具体如下:电子教案:利用电子教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加系统和多样化,并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准确和及时的反馈。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思政观念转化为形象的媒介展示,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和消化。网络教育: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扩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提高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通过在线互动答题、讨论、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与教师互动,从而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思政知识。虚拟实验: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使他们思考和解决课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综上,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机械工程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思政教育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创设中,除了一些理论知识的传输外,教师一定要多多和学生展开互动沟通过程,要力求突破传统思政课程的局限性,避免灌输式教育模式消磨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乐趣。再者,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思政课程体系中更好的融入文化自信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当充分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融入过程,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丰富思政课程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度。基于文化自信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大思政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职业教育阶段,他们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发展要求,因此大思政课程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和职业导向。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精细化设计,确保教育内容可以被学生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文化自信理念在大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在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理念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把学科知识和文化认同融合起来。通过讲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经典,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教育,促进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增加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大思政课程数字化教育的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引进相关的技术工具,以数字化的方式构建教育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推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职院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职业教育,因此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有助于他们在实践工作中锻炼技能,培养职业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勇.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大学,2021(44):143-145.
   [2]李陈晶.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探究[J].作家天地,2021(18):35-36.
   [3]杨芸.“大思政”在新时代高职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私立华联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智库时代,2020(03):207-2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