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莎士比亚的悲剧的认识
(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成都,610097)
摘要:只要对外国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一定会了解到莎士比亚,了解到其喜剧、悲剧作品,值得所有人仔细研读,无论是否从事文学学习,都应该对其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感受,感受在其作品中蕴涵着的艺术光芒,学习其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我作为一名热爱外国语文学的中学生,更是应该研读莎士比亚,本文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切入点,浅谈对莎士比亚悲剧的认识。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认识
前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有其很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戏剧中主要讲述不同人物之间的一系列悲剧故事,在这之中,莎士比亚对于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情节发展的变化,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等等,都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不同的年龄阅读莎士比亚悲剧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中学生可以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获得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强化自身语文能力,同时可以获得一些精神鼓舞,来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
1 莎士比亚概述
莎士比亚一生文学创作阶段共分为四个时期,初期为《十四行诗》的创作时期,之后来到喜剧的创作时期,留下了著名的四大喜剧作品,紧接着来到文学创作的高潮时期,也就是四大悲剧时期,最后是文学创作末期,典型代表作品为《暴风雨》。而在认识莎士比亚的过程之中,阅读《十四行诗》,四大喜剧,四大悲剧和《暴风雨》是最直接的方法。
2 对莎士比亚的悲剧的认识
2.1认识四大悲剧
在四大悲剧之中,《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都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创作来源,体现横亘在人文主义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哈姆雷特》之中,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为主线,他的叔叔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叔叔,在这之中,悲剧意义十分深刻,人物性格极其显著清晰,《哈姆雷特》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其悲剧艺术手法近乎完美。《奥赛罗》主人公是一个摩尔人,他由于自身的嫉妒心,对部下不设防,即使妻子清白,他也将其杀害。《李尔王》的主人公是国王李尔,在退位后被花言巧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哄骗,最后却被驱逐,但是他不喜欢的小女儿却为其挺身而出,最后也被杀死,李尔王在悲伤中过世。《麦克白》同样讲述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围绕一对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而展开。莎士比亚作品创作时期与社会环境高度相符,在早期其作品宣扬人文主义,呼吁个性解放,但是资本主义在那个时期蓬勃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凸显出来,风气逐渐腐败,因此他在四大悲剧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1]。
2.2 认识其中体现的古希腊悲剧传统
纵观沙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最为著名的四大悲剧,不难看出其中与古希腊悲剧创作传统的诸多相似之处和紧密联系,其在创作方法上有很大的关联,例如在创作模式上可以明显看出,以牺牲与复仇这两个概念为例,在沙士比亚《哈姆雷特》以及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两部剧中均有体现[2]。以《哈姆雷特》一剧为例,为父报仇一直是哈姆雷在全剧之中要贯彻的目标,为了实现,他在不断地进行放弃,不断地进行牺牲,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台词,即使没有读过《哈姆雷特》,那也一定听过这句话,如果选择生存,那么他将拥有王位和爱情,但是他不断在进行牺牲去完成复仇。同时,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喜剧之中,他牺牲自我为人类盗取火种,二人都是为了他人而不顾自身利益,即使任务艰巨,仍然受到内心正义和良心的驱使。
2.3 认识初期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学者普遍的观点一致认为,人只有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中才最为本真。在体会存在主义时,应当结合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的一生大部分阶段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在这时,宗教冲突令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莎士比亚本人也陷入两难境地,无法选择自身信仰,后来干脆对宗教信仰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促使宗教束缚日渐薄弱,人们突破宗教制约,逐渐强调人类地位弱化上帝,人类更加开始思考自身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作品中开始关注人生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恐惧”是一个基本概念,在莎士比亚悲剧中随处可见恐惧概念,尤其是在《麦克白》和《哈姆雷特》之中,读者体会麦克白早期的心理活动变化,不难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恐惧心理。而哈姆雷特的恐惧更多是忍耐,他渴望复仇却一次一次错失机会,渴望爱情,却要表面上对爱人假装冷酷[3]。在莎士比亚生活的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人类的信仰不断遭受到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传统意义中上帝的崇高地位逐渐被弱化。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已经体现出存在主义中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这一倾向。
结论:综上所述,莎士比亚戏剧中存在诸多艺术要点以及现实价值,值得每一位读者去深深体会,作为一名中学生,虽然不能完全把握悲剧中所蕴含的艺术知识以及现实精神,但是可以在初步阅读之中,体会其中涉及到的基础写作手法,感受作品如何与时代接轨,作品对于时代的意义等等。阅读莎士比亚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对文学阅读越来越感兴趣,从而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实现自我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学苑,欧阳文秀.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疯癫”[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01):118-124.
[2]刘小溪.论莎士比亚对古希腊悲剧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6):69-74.
[3]孙媛.从传统到后现代: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之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