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教学合一的理念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基于教学合一的理念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日期: 2022/11/10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顾媛媛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中职课程教学中“教”与“学”显形问题已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教学合一理念的再认识,针对目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寻求解决课程教学中现实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探究出一条适合学生综合职能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教学合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与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目前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众多施教者由于过多考虑教学终端结果,没有真正理解“教”与“学”关系,以学生考证为终极目标,将考纲中考点贯穿于教学全程,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融合,特别在教材分析与处理环节未能真正有效落实,从而影响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如果将“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真正有效地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生为本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围绕学生学习目标、信息素养形成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生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有效体现。
   一、教学合一理念再认识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基本教育理念,他认为:“先生教学应该是一面教一面学,不仅要联系学生学的法子,也要和自身学问联系起来……”该理论诞生于上世纪20-30年代,尽管至今已经将近100年,然而对如今的教学行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作用[1],尤其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的教学对象与肩负的教学使命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今天,将“教学合一”教学理念融合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势在必行,既对该课程传统教学行为的纠偏,又是本课程是各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基础与铺垫,对学好后期专业课程打好坚实基础,从而形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好逻辑关系,使信息技术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通过以学定教、教的法子取决于学的法子的原则,将为学生今后专业发展提供多种可选择的途径。如:中职建筑施工管理专业BIM技术、ERP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有利于于学生未来走上设计岗位和项目管理岗位;再如:中职财务专业,将财务ERP系统、财务管理软件等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将提高学生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够对接社会财务人才需求;对于中职农业专业而言,如果将无人机、农业智能技术相关等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将更能适应未来农业发展对人才规格需求。因此,教学合一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取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教”与“学”关系理解与认识,对学生学习行为、专业形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态势的分析与探索。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到今天的内涵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历程,均未能达到改革的初衷,尽管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教学理念已有百年之际,对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常态化教学而言,由于过分注重考证终结性评价,根本未能真正解决好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学生角色定位、学科融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由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即是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是最新编审的,但仍然存在较多陈旧内容,如教学内容基本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件为主,另加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而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均已学过,基本上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而对于目前大众熟知并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等现代信息技术内容涉及较少,使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的终结目标是考证,教学安排受到陈旧考纲限制;二是课程标准与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课程体系所对应的教学内容一直滞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是任课教师懒惰于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习惯于向学生传授陈旧过时的知识与技能;等等。
   2.课程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
   在常态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热衷于教师“教”、学生“听”,教师“示范”后学生“模仿”做,是一种单一的“单向”信息传输过程。[2]即使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是一种“电灌”方式,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很少涉及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学习方式;教师单纯从考虑教学任务完成出发,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真正主人的基本原则;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常常采用让学生反复刷题,重复模拟试练仿真题,缺乏对考题分析、意义建构的过程,使学生成为考试机;这样导致学生考试结束不长时间,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在较短时间就忘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未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3.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低
   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必修一门基础课程,除了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外,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未来工作等所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然后当下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软件是单一的,选择的案例都是固化的,加上任课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也无心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所运用的案例都是通用型,软件都是目前较少运用的、功能都是较简单的,根本未能起到为专业课程学习及专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能较好地将专业课程相关内容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过信息技术课程后不能解决专业课程及今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严重缺失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型课程的敬畏感。[3]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较落后
   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常态化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仍沿袭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实施教学环节,缺少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与意义建构,缺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有知识与技能原生态的灵动性。由于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与呆板,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求知欲望;即使在多媒体机房教学,也是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再现,而忽视了如何精准诱导学生形成一套好的学习方法,缺乏培养学生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其原因表现在:一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匹配,将考证混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考核机制欠科学,单纯将一节课教师讲不超过20分钟,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没有具体要求,教学效果更无从计量;三是教师教学能力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对于新型教学技术应用无暇顾及,智慧教学评价方式知之甚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从未体验或无法呈现。因而,使灵动而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单向“灌输”知识与技能的场所,缺乏师生、生生与生机双向互动,导致学生在机房上课感到无聊而偷偷在电脑上打游戏、聊天或看视频,已成为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上课时需花大量时间维护课堂纪律而头疼的事。
   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教学合一”教学理念的对策
   为了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紧紧围绕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从课程教学内容变更、以生为本角色定位、学科内容融合及教学方式优化等维度入手,将“教学合一”教学理念有机地融合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全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并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
   1.更新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合一”的前提与基础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波及当下大众能够想象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然而到我们师生获取教材通常是经过课标研制到教材开发过程,少者需要2-3年周期,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只能将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载体,只能运用教材的基本架构,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最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到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拓展模块,以活页式教材或讲义来改变原有教材形态,并运用课程教学平台来及时补充与完善教学内容。如对于信息录入内容,除教材中已有基本方法外,还有其它实际应用场所中其它多种方式;再如办公处理软件除常用微软外,还有国产软件等等。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拓展其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今天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师“教”之目标适合学生“学”之需求的和谐统一。
   2.坚持“以人为本”是践行“教学合一”的关键所在
   “以学定教、教的法子取决于学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教学理念的精髓。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当本着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终身发展需求实施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式的运用应当从分析学生现状出发,都要遵循学生知识与技能形成规律。如:课前对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课中通过情境引入与任务描述方式,使学生进入真实的信息技术场景中获取新知,运用搭建“知识脚手架”方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握与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后通过课程学习进行师生、生生交互讨论,分享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运用获取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真如老子所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教学全程必须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才是教学成败的最终评价结果。
   3.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实现“教学合一”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贴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将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明晰信息技术具有工具性的特征,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子表格内容涉及到化工专业测量数据统计、财会专业各类财务报表制作、金融专业股市行情分析等;再如文字处理内容涉及到专业内容更多,如文秘专业的工作汇报、机电专业的新产品介绍、旅游专业的广告宣传等;如果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并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外通过精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应用于演示制作、人工智能技术和程序设计等内容教学,增强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拓展了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的发展空间。[4]
   4.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促进“教学合一”的技术保障
   要将“教学合一”教学理念较好地运用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除改变以教师讲演为主、边讲边练等传统教学方法外,还要创设活动教学场景,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真实信息技术环境中体验学习过程;引领学生采用项目化、案例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开发课程学习平台,嵌入立体化数字教学资源并能按照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智能推送,自动生成学习行为数据与分析报告,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自动跟踪评价。除之以外,还需根据教学内容添置真实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如人工智能设施、VR/AR虚拟仿真设备等,增加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教学合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切实牢记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历史使命,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结语
   基于“教学合一”教学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等关键要素的实施,理清了更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问题举措,明确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合一”的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实用、高效,科学、规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4):97-104
   [2]马晓强.基于“教学合一”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科学咨询,2021(02):275-276
   [3]曾晓娟.《FLASH动画制作》课程“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11):192-193.
   [4]徐俊.信息技术与“教学做合一”相结合的教学探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1):211-212
  
   作者简介:顾嫒嫒,女,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东,226400),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