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中职微信美文写作初探

中职微信美文写作初探

日期: 2022/11/8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高年青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316)
   摘要:随着多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中职学生微信美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当下中职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重要内容,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补充“实用、适用”写作知识,将写作知识、专业理论、社会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以图文声并茂的微信美文的方式能激活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微信美文 专业发展 写作兴趣 平台 融合
  
   中职学生微信美文写作是以学生专业为目标,以中职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为教学目的,以微信美文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
   微信美文写作是新时代下践行“知行合一”的有效尝试。陶行知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而中职专业与乡村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职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型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也急需扎根到乡村,深入到农民中去,因此,通过作文教学的变革,引导“行知合一。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认为,“做”是核心,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并以“做”为统摄,突出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让学生真正实践过程中体察认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磋琢磨,体察认知,修身养性,“告诸往而知来者”。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补充“实用、适用”写作知识,将写作知识、专业理论、社会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学生和老师深入生活的实际,制订活动的目标,方法、实施过程与步骤、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积淀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教师的“教”,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对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有效的实践,既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专业成长。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中职微信美文立足于中职学生,把人文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有机地融入,促进有效课堂的建设,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身心发展,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微信美文写作教学的作用:
   破“作文难写”之题。中职学生一贯怕写作,中职写作教学也一向裹足不前,偶有佳作,也多半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套路文章,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本课题围绕作文教学这部“经书”,从资源输入的角度进行破题,让学生全方位透视自己的专业,从台前走向幕后,了解所学学业背后的那片浩瀚的大海,作文素材也就立等可取,乡土旅游资源和烹饪文化的融入极大丰富了涉农专业写作内容,从而解决写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第一大难题,学生便有了可写的素材,久之,自然能言之有物,下笔有料。紧紧围绕涉农专业进行写作训练,写作教学与涉农专业相辅相成、写作能力与专业能力共同进步是本课题研究目标的最鲜明特征。
   提“有效课堂”之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图文声并茂的微信美文的方式能激活学生兴趣,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符合网络化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引领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创设微信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加以合理运用,打造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进行课堂延伸、课后作业展示、批改并给予公平、合理、准确的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以及个性化评价,训练自己的写作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内外教学的驾驭能力,这样能充分创造出个性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立“生活教学”之本。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写作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开辟了学科融合的写作教学新途径,师生在充分了解休闲农业和地方特色旅游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以休闲农业文化、民宿文化等为写作内容开展涉农专业微信美文写作,一方面,能发挥微信平台优势,结合写作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探讨微信课堂写作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写作教学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写作教学方法,把写作教学创新引向深处,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方向。一方面,也有助于延伸学生学习的外延,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转为社会生活,由独立完成转为合作探究,在休闲农业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探究中,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树立建设美好新家乡的理想,体现写作教学服务于涉农专业的宗旨。同时,利用微信平台参与高淳农宿文化、乡土文化等的宣传与推广,有助于中职涉农专业发展,有助于促进家乡旅游业的发展。
   在以上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形成一些理论的和实践的成果,如:校本教材、案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资源等。
   微信美文写作技巧:
   写作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融合是教学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将微信平台和作文教学交相融合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微信平台作为第一大社交工具,具有其强大功能,但如何“定向锁定”微信平台的某些功能,将其转换为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作文教学服务,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我们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微信的群讨论组、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群发信息等功能进行习作指导与训练,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习作经验,展示习作成果,互评互改。同时我们打算利用微信教学模式多样化,图文声频四体并茂,教师能完美地诠释写作教学知识,学生能更完美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并培养自主思考的独立品质。
   写作教学与专业文化、乡村文化的融合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手段,。作为农村的一所中职校,乡村文化主题驳杂,视域宽广,形态多样,犹如置身大观园,但师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网打尽,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要当好称职而热心的向导,引领学生体验那些最为典型的乡村文化,将那些最富生趣的乡村文化引入作文教学课堂,然后跟学生一起将那些最有传播价值的乡村文化,开发成微信美文写作教学的校本教材,传之久远。
   做好微信美文写作与作文课堂模式的重构。要提高学生微信美文写作,语文教师必须向计算机等专业老师一起,携手开展二次备课,翻转课堂,努力打造精品课程,重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围绕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班级中开展,或多位教师在同年级同时进行同课异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构建独创性的作文课堂。一旦精品写作教学活动课常规化常态化以后,可以由中职扩展到高职,由课题组扩散到全校语文教师。微信美文写作课会转化为我校语文新课程改革的
   尊重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材施教原则是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诸如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学习动机差异等个体差异天然存在,施教者如何直面学生的种种个体差异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课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长来量身打造不同的教育方法,促动语文教师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等个性特质和兴趣爱好,并基于学生的特点来分配活动任务,组建合作小组,最终从理论到实践,结穴于写作教学的案例教学,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课题实施的过程,也便是对因材施教教学理论的观测、体认和内化过程。
   微信美文写作教学意义
   本课题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信息化平台,为中职生作文教学吹来了清风,注入了新鲜元素,作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为主动,面目为之一新。
   ①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传统的纸质写作是独立个体完成的,但是微信美文写作可以引入影音图像资源,教师布置学生作文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如对摄影、美编、文字、音乐配乐等进行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中国网民7亿多,而且现在中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拍摄上传极其方便。利用这一优势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并借助微信平台,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与时俱进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②基于微信平台的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课堂的重构。微信平台下的作文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互动更为便捷,指导更为有效;
   ③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内容的变革。传统作文教学内容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越来越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党八股”,而开放包容的微信平台,来自生活一线的海量素材,形式多样、内容真实,为后期的作文输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宝库。
   ④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写作教学是作文教学评价的创新。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往往是滞后的,而微信平台下的作文评价是及时的、互动的、生成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点评及时作出反应。评价的手段多元,可以是麻辣点评的,可以是有图有真相的,也可以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多样,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是生生点评。所以,有效借助微信进行写作教学指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的课堂,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有效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写作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的课堂,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借助微信进行写作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更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微信美文写作是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势窘迫,本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兴趣,写作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宗旨,契合专业建设和学生发展理念,有效推进微信美文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方面应能收获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利用微信功能指导学生习作训练的优势》《学周刊》2018年第17期
   2、《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课外教学促进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究》陈凤《新教育时代 教师版》2016年第41期
   3、10、《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探究》赵永田 中国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2——0244——03
   4、《立足微信平台,让作文教学“微”上添花》《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2017年第0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