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艺术与错觉》读后有感

《艺术与错觉》读后有感

日期: 2022/9/1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逸娟

(泰州市少年宫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由不同时期的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精彩故事所构成,而他在描述这些“故事”时,始终围绕着他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家们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更多地是用艺术的方式找出和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当时生活环境的一种态度。
   【关键字】艺术发展史 心理学 视觉错觉 图式 摹写
  
   在了解西方艺术史这方面,贡布里希写的《艺术的故事》和《艺术与错觉》是大众较推崇的好书。刚开始,对于《艺术的故事》这类讲述艺术发展史的书实在是不感兴趣,但在我大致翻阅了导论、目录及第一章后,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吸引我继续读下去。书中作者认为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由不同时期的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精彩故事所构成,而他在描述这些“故事”时,始终围绕着他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家们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更多地是用艺术的方式找出和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当时生活环境的一种态度。
   不同于《艺术的故事》讲述关于视觉本性的传统假说讲述艺术的发展史,《艺术与错觉》这本书则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用艺术发展史对视觉的假说本身实施检验。本书中为我们解答了两大问题,由视觉与技法形成的再现性艺术为何能够组成了我们今天能够参考的艺术历史?而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逐步提高的发展水平,艺术何以呈现不同的形式?在《艺术与错觉》序言中,贡布里希强调这部著作是“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一方面是“图画再现”,也就是说,他避开了非再现性图画问题(即抽象艺术),另一方面他研究的是“再现心理学”,而这种研究性对象即再现性图画。他是逾越艺术领域进入知觉和错觉的,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错觉和对知觉和错觉的广泛探索。
   “图式”这一概念在书中的前半部分章节中反复背提到,贡布里希否认“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再现性艺术是把客体整理为艺术手段所能表现的形式(模式、图式、语汇)。我们受预成图式支配,我们依靠图式来整理自然。这里出现了“预成图式”,它在文中指由经验、学习在大脑中留下记忆痕迹的观念模式。可以这么说,没有预成图式就没有艺术。只有当图式与自然对不上号时,我们才对图式进行修正。整本书的中心思想认为,再现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就是“图式——修正”的过程。人们认识的过程,就是用心中的预成图式与自然不断比较、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过程。
   “图式”这一概念的运用与表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模式是各有不同的。就说埃及艺术、希腊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以及中国艺术中图式的比较。在埃及的绘画中,图式遵循“正面律”的特点。贡布里希认为,埃及人用创造的形象作为加强永恒性的符咒,他们运用清晰特征的形象表现出图式的观念性。在作者看来,埃及艺术只涉及发生什么事件,不涉及时间怎么发生。希腊艺术是埃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是更多地运用近乎图画文字的形式性和叙事画的概念性结合起来,既保有了埃及艺术中的图式性,又记录了时间与事情发生过程。对于这两个时期的艺术,它们所体现的是对客体的简洁表现,赋予其宗教与记录历史的功能。到了中世纪的艺术,“预成图式”就是形象摹写的艺术,当时的作品中都运用了肯定的线条。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也是一个依靠预成图式的时代。文艺复兴时许多大师的草图得以证明,预成图示是修改、矫正以及适应外貌的起点。中国的绘画是水墨淡彩,画得确实气壮山河,人物生活场景,注重的是“意”。在西方的绘画中对于空间透视的研究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了科学实验。但在中国绘画中,对于空间的分类有“平远”“高远”“深远”之分,古代的艺术家们在外出写生时也是有一定的图式。在这一问题上,中西方绘画在历史的长流中有着共性。
   书中提到没有脑海中的预成图式就把握不住客体。在摹写和再摹写的过程中,艺术家需在脑海中生成图式,然后再运用自己的模式将其同化成一种新的模式。在他们对客体的摹写中参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技巧,所以呈现出的最后效果和现实生活的场景不一定是一样的。我是西画专业的学生,在西画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这部分的基本叙说我感同身受:我们外出写生,沿途拍照留念,以便带回来进行油画创作。当我们回到画室后开始摹写照片时,每个人的视觉所见,思想与技法的不同会出现同一处的景物,却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基本与现实场景不一样,更多地是美化与意境。我们在绘画时,首先是要在脑海中对客体生成大致的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再现”,这种“再现”不同于相机的“重现”的真实记录,“再现”经过了艺术家的加工,在基本符合客体的条件下发挥各自才能。
   在最后的章节中,贡布里希提到了漫画,他认为绘画作品都是以复杂为基础到最后简化的演变:如提香的作品和伦勃朗的作品。如中国的准则“意到笔不到”投射作用之处越少,就约有意境。漫画是卡拉奇兄弟发明的,之后的贝尔尼尼,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和勒布伦的画都显现出了漫画的意思。漫画具有幽默和讽刺的意义,之所以为人接受是因为它们的简明性排除了相互矛盾的线索。漫画主要不是源于对自然的观察,而来自画家的任意涂鸦和对一些基本特征的重新安排。
   贡布里希是一位集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文学和音乐学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大师。他用《艺术错觉》这本书填补了在艺术史和哲学之间的空白地带,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本书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是一部历史,让我们对图式的绘制与修整有了深入的认识,对绘画与错觉的关系、绘画与透视的关系、绘画与视觉的关系以及漫画的演变历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论题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很多科学的准确性,使我们改变了对我们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三岛由纪夫《爱的饥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