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有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
【摘要】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老师要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反思,及时更新修改教学设计再实践:通过对主题图的有效应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等进行思考与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 教学设计 主题图 教学活动 教学行动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果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能本着这一要求去进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发展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收效。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体现这一价值呢?
一、案例描述及对比分析
在科组的磨课活动中,我全程参与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上课、评课,通过实践与反思,再一次凸显了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
【教学片断一】教学情景的设计
第一次试教:教师直接用书上的主题图进行引入。请学生观察体育馆的主题图:估一估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个人?生1:500人。生2:800人……不对,1000人。生3:1万人。……
师:嗯,有些同学猜的很接近,有的就相差太远了。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体育馆并不熟悉,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去过。但是看见书本上的图片显示是坐着很多人的,那就只有凭感觉来乱猜一通,没有什么依据的,反正是个自己认为很大的数。而老师不知道如何收场,只能直接进入主题,引出课题。
第二次试教:教师用课件展示我们自己的学校系列图片,同时配音叙述:同学们,作为××小学的一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校园。我们学校占地37294平方米,这边是教学楼和科学楼,那边是篮球场和足球场。学校有51个教学班,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这是电脑室,每间可坐50人,有三间,大约坐150人。这是多媒体教室能容纳400多人,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在那里举行了讲故事比赛吗?这是星期一我们在举行升旗仪式,全校有3000多师生。你看我们学校真多人呀,3000,这个数比100大得多呢。
师:刚才介绍我们的校园,用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对比分析:通过运用到我们身边的真实例子,熟悉的校园图片,一下抓住了学生的专注力。很有兴趣进一步去了解。为学生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资料中的很多数据让学生快速地培养数感,体会到数学真的无处不在,而且离自己就这么近。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片断二】100以内的数的数法
第一次试教:师拿出一捆小棒(10根),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0个一是十。再拿出一捆小棒(10小捆,共100根),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100以内的数是学过的知识,但是又是学习1000以内的数的连接,在这节课中必须帮学生温故一遍。教师用带着学生数小棒的方法,把所需要用的知识点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平铺就绪,学生也没有花什么力气思考,目的达到。
第二次试教:师拿着一把小棒(10根),问:估一估这里大约有几根小棒?生:大约10根。数一数是不是十根?(全班一起数)小结:一根一根地数,10个十是十。
师拿出一把小棒(100根),问:估一估这里大约有几根小棒?生;大约100根。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100根?小结: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
对比分析:老师换一种方法进行教学,看上去与前一种大同小异,区别在于让学生估测一下小棒的数量,不但复习了旧知,通过估一估也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又增添一点趣味,对10根小棒、100根小棒有多少再次产生数感,并产生急于看看1000根有多少的想法,为后面认识1000的学习再次激发兴趣。
【教学片断三】认识1000
第一次试教:师出示了1000根小棒后,让学生集体地按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00。师总结:10个一百是一千。让学生反复地一百一百地数,体会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百。接着就是感受1000.
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很直观,时间也不用太多。学生通过看和数知道了10个一百是一千。但是,没能亲自体验到1000的产生。
第二次试教:师:你们能不能数给老师1000根小棒。(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100根小棒)生:不够?师:那怎么办?生:我们几个人合起来就够了。小组活动,数出1000根小棒。看哪个组动作快?方法好?小组汇报数的情况,并互相之间给于评价。
对比分析:这节课的设计中,最有争议性的是对于花10分钟的时间用于让学生数小棒和捆小棒值不值?最后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学生数和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经历数数的过程。原来设计四人学生合作数出1000根小棒,但是试教的时候,数小棒这一活动就超过了15分钟。后来进行了整改,让孩子课前准备好100根小棒,通过大组的合作去数出1000根小棒。这样即把时间精简了,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1000的产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和做事细致的习惯。
二、关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资源类型及作用,有效应用主题图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丰富情境的主题图很吸引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主题图,是值得思考的一问题,不可滥用。
新教材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另一类则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无论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提供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就像这节课,在设计情景导入时,前一次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直接观察书上的主题图,估计出体育馆大约坐多少人?由于学生没有这类的经验,很难估。这样的设计就失去了主题图给于的作用了。第二次的设计,教师从主题图领悟到,利用生活中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大数无处不在。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校园图片中感受到到处都有数,有些大有些小。所以,教师备课时,思考主题图在这节课的作用、理念、方向,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学习过程,有效设计学习活动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经常会走进过多地考虑教学环节的误区,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完成什么任务,哪些活动很难操控学生去完成,担心无法收场就把这些环节取消。目的都是围着老师服务。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0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认识1000时,给四人小组准备了散的小棒,让小组合作数出1000根小棒。结果发现,学生把一根一根地扎成一小捆,再10根10根扎成一捆,这一过程学生的动作笨拙,速度差异很大,数完的没事干,没数完的则手忙脚乱,花费的时间更是很长。马上整改,直接由老师展示从一根一根到十根十根,再到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对比前一次课,老师真的轻松了,学生仿佛也学得不错。但是,感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机械,被动地接收知识。根本没有亲身感受到1000的产生,建立数感。于是,在第三次教学时,为学生课前准备好100根小棒,再由小组比赛的形式数出1000根小棒。这样的设计,即让学生亲身体验了1000数的产生,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解决了时间不够的问题。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参与,充满乐趣。
因此,一节课的设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教学活动,缺一不可。
(三)关注学生发展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行为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通过这一课的一次次设计和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怎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这一切都源自于教师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一是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基础和经验;二是充分鼓励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三是提供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四是及时鼓励,并示范高水平的思维。比如,在最后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让最快数出1000根小棒的小组,说说自己做法。教师给于评价,提醒学生按照好方法去做。学生从刚开始的“一根一根地数”到后来的“十根十根地数”,再到一个人拿不出1000根,需要很多个百才能凑齐1000.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1000以内的数的概念逐步加深,数感也逐步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01.
2.马玲.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14.
3.傅志敏.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的研究[J]. 天津教育(下半月), 2018(11).
4.吴正宪 刘延革.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