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防微杜渐 临阵不乱——记一起班级突发事件的个案处理

防微杜渐 临阵不乱——记一起班级突发事件的个案处理

日期: 2021/9/4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 蒋加云

摘 要:班主任工作包括日常管理,还应及时高效处理班级中一些突发事件,既对当事学生起到及时教育作用,同时也对班级其他同学感到教育和威慑作用。本文就班内同学矛盾突发事件,就案例背景、处理过程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关键词:班级 突发事件
  
   一、案例背景
   某天下午,班内张同学来到办公室,递上一本“非班干轮值记录本”,表示不再负责班内常规值日记录工作,而且提出“退宿”申请,随即展开长达12小时的调查处理工作。
   张同学神色紧张地反映,发生在他身上令他恐惧的事情。前一天晚上他看闲书,有班干提醒他,不要再看了,不然钱同学会心理不平衡,然后张同学就说,钱同学上个学期带手机等违规事件,他也没有告诉老师。张同学说的话,被第三方与钱同学关系要好的卜同学听到了,卜同学就将此话传给了钱同学。晚自修结束回到宿舍区,钱同学找到张同学,将他摁在墙上,掐着脖子,拳头在他头上比划,凶狠狠地说,上次如果不是徐同学拦住,张同学早就倒在血泊中了,今天没心情打他;以后,如果张同学胆敢再在他背后说他坏话,他会如何如何收拾他,…….。事件停息,回到寝室,钱同学在舍友面前边说边比划:张同学就像一坨烂屎,如果用拳头打了他,他还得用纸擦他那脏了手。同宿舍的舍友听了如此恶俗的话,没有回应,但内心很不平,将此话传给了张同学。张同学是个信口开河、说话不计后果、但非常胆怯的一个男同学,听了同学的传话后,害怕钱同学哪天有心情,会将他暴揍一顿,于是就向班主任提出了两项“申请”。
   当张同学讲完这一事后,很“平静”地表示,这已经是钱同学第二次向他施以“暴力”。在上一次,钱同学将他的头按住撞向墙,被同学拉开,但没有任何同学向老师透露此事。
   二、案例处理
   这次事件涉及班内三位同学:传声筒----卜同学,施暴者----钱同学,事件的始作俑者(受害者)----张同学。
   为了防止钱同学再次以张同学向老师告状的理由,而向张同学施以暴力。我一方面让张同学将他所反映的两次事件详细写出来,回到教室不和任何同学讨论此事;另一方面紧急召开一周一次的舍长会议,要求舍长在会议上反映近期本宿舍问题,以此为切口,将事件放到明处进行公开调查了解并处理。
   1. 首先,我用QQ联系了卜同学的,请他们有空来学校一趟,卜同学的爸爸很快来到学校。
   在卜同学的爸爸来到学校前,我草拟了一份“班内处理决定”,鉴于卜同学在同学间传话,造成同学矛盾,乃至冲突,于是以班团委的名义,对他提出“班内口头警告”的处理决定。卜爸爸到来后,我简单向他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并表明了我的看法。然后将卜同学叫来,让他自己将事情还原给他爸爸听。卜同学讲完后,他的爸爸言辞肯切地指出了他的错误:1.因为他的传话,直接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卜同学认为张同学背后说同学的不好而不齿,那么他背后传话,同样也是背后论人是非,同样为人不齿;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钱同学两次对同学施暴,而卜同学跟这样的同学长久在一起,也会慢慢地被“熏陶”成类似的人。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家校合力教育,卜同学认识到自身问题,并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提出目标和要求,教育效果蛮好。
   2. 接着,我找了施暴者钱同学谈话,同时电话家长,请其来校协助教育。
   钱同学的爸爸来了后,我首先肯定并安抚了易暴怒的钱同学。在谈话过程中,钱爸爸和我会适时指出他的不对之处,但钱同学每次都迅即反驳,似乎总是别人过错,而且自身在各方面都“牛”于张同学。钱爸爸一方面告诉他同学间应该怎么相处,要控制好情绪,忍字头上一把,一定要忍耐,控制好情绪;另一方面,给孩子分析,如果自己动手将同学打个重伤,轻则赔付医药费,重则可能“进去”。为了将事情还原,遂将张同学叫来。在张同学告诉钱爸爸事情经过时,钱同学当着他爸爸和老师的面,“居高临下”对张同学表现“嚣张”,语言中时带“暴力”。张同学迫于钱同学对他的“威胁”,不敢住校,强烈提出退宿请求,钱同学爸爸为了让张同学不要害怕,给他吃“定心丸”,表示如果钱同学以后敢再打他,他会对钱同学加倍打还。这样的“承诺”反而让张同学更加害怕,坚持让父母今天就来接他回家。让张同学回教室后,我告诉钱同学,他这个事,老师有责任汇报系部领导,并进行处理。听此,钱同学称,他知道,他最好的态度就是,家长说什么,老师说什么,而他静静地坐着,不说话,这就是家长老师认为的最好的态度。然后,无论他的爸爸和老师说什么,他都不置可否。
   3. 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张同学,提出退宿,本欲与家长电话联系,说明一下事情经过,让家长周末与孩子好好谈谈。当我与钱同学爸爸谈话结束时,张同学告诉我,他已电话家长,家长正在来学校的路上。于是,我让钱同学爸爸一起等候,当晚19点左右,张爸爸来到了学校,双方家长都比较通情达理,谈了处理意见。然后将钱同学和张同学叫来,家长接各自孩子,钱同学因为还有别的违规事情,为了确保他本人安全和同学安全,要求他以后走读,张同学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定。
   三、案例反思
   (一)对三位涉事同学的剖析
   1.卜同学
   卜同学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本性单纯善良,没有想法。学校里,我们看到,卜同学不够自信,成绩在班中处于下游。在此事件中,他貌似只传了几句话而已,事实却是导致此次冲突的最重要的一环,所以“责任”最大。在他爸爸明确告诉我,他当着卜同学的面,将孩子的两部手机摔碎,让他对手机再也没有念头。可是在后来调查了解中发现,卜同学身上藏有一部手机。在父母眼中单纯善良的孩子,想法颇多,很多做法也会让人“意想不到”。
   2. 钱同学
   钱同学经常在同学面前讲他在初中的“辉煌历史”,从侧面了解到,钱同学在初中表现不好,受过处分,与老师关系紧张。在他爸爸严厉管教下,他常常将自己包得很紧,外在呈现的往往不是他真实的一面。他曾经下过决心,到了高中想从头开始,不再出现初中时的“劣迹”。他说,初中时的环境不好,大多数人虚伪,谁知到了高中还是这样,很多同学看到同学有不好的事情时,表现“幸灾乐祸”,他很受不了这点。在宿舍中,他经常讲一些负面的事,常常充满负能量,这让同宿舍的同学很难受,担心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思想会慢慢受其影响。
   3. 张同学
   张同学平时不注意言行,这次因为没有恶意地在背后说了几句对同学的看法,结果因为第三方传话,受到了“伤害”。张同学平时说话不讨同学喜欢,大多数同学心存想法,但不与他计较,这次遇到“有问题”的钱同学,就产生了“冲突”。据张同不的爸爸讲,他在家中说话也很冲,平时都不愿跟父母说话,看到爷爷基本不叫“爷爷”。
   (二)追根溯源----家庭分析
   1.卜同学
   卜同学在此事件中,充当传声筒角色。他们一家来自于外地,父亲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爸爸自认为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多年来,对孩子道理输入不少大大小小的道理;注重健身,生活作息很规律;生意再忙,周末都要留在家里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也挺讲究方式方法,曾有一次,给孩子300元去批发小商品,然后去居民茶余饭后休憩地方卖出所批的商品。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感到很幸运,有他们这样的父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很多非常正确的“指导”,可是想不到的,孩子这么大了,总表现不够自信,没有想法。而卜同学明确表示,在他的小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这也可能导致他目前不够自信的原因。
   2.钱同学
   钱同学对同学的暴力思想和暴力行为,有“暴力遗传”因素。据钱同学的爸爸讲,因孩子从小不听话,后来他总结出对孩子非常管用的教育“灵药”:先讲道理,底线三次,如若不听,则暴力征服。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钱同学骨子里形成这样的特点:所有的“顺从”都是表面上的一种“假象屈服”,而非来自于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对让暴力遗传,他对张同学所打的“包票”,并不能让张同学有“安全感”。当钱同学时,他不是让孩子将情绪化解掉,而是要求孩子忍,控制情绪。人的情绪就像弹簧,一直承受着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而压缩再压缩,受压越厉害,反弹越厉害,对自身或者外界的破坏就越厉害;当这种外力因素超过了它自身的“弹性极限”,即便撤消了这种外力,弹簧会保留着被压制的状态,也即失去了“弹性”,对人而言,则表现出的是一种没有创造力和没有活力的人。
   3.张同学
   张同学一家也来自于外地,刚刚在本地买了新房。从家长的言谈中,能够看出,家长对孩子没有太多要求,可能平时引导不够,张同学的言行举止没“把手”,常常让身边的同学感到不舒服。
   (三)感悟
   本次事件,表面看貌似同学间偶发矛盾的突发事件,在处理过程中,感触颇多,处理后,值得反思。
   1.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三位同学在本次事件中的行为,究其原因,与其本人个性乃至原生态家庭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有些平时看似小问题,如若在平时不加以教育引导,那必将通过一些事件表现出顽疾来。
   2.充分发挥班团干和舍长的助手作用
   在本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苗头若是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教育,可以避免某些突发事件。今后,将加强班团干会议和舍长会议,及时掌控“班脉”。 可以将坏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3. 对学生加强“做人”方面的教育
   每个同学是班集体中一分子,每位同学身上正气聚集在一起,可以营造良好、浓厚的班风和学风,今后将进一步弘扬正义,在班内树正气,一定不能让“邪气压倒正气”。生活在充满“正气”中的班集体,每天接受着“正气“熏陶”,也必将全身充满着正能量。
   4. 培养同学“自省”意识,每个月底,组织一次“内省”会,要求同学写出超过5条“优点”,5条“缺点”。在本次事件处理中,钱同学只看到同学身上的问题,而丝毫看不到自身上的一点,正所谓,很多同学身存在的,“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心胸不够开阔,在与人相处中,容易碰壁。
  
   参考文献
   [1]毛宁宁.关于“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05):184-185.
   [2]张俊义.有效提升中职班主任教育管理效率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5):190-191.
   [3]陈春兰.茶香浸润如育人——浅谈素质教育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12):226-227.
  
   作者简介:蒋加云,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2019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立项课题(SGZXB2019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