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激励理论在班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班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日期: 2009-9-26 22:28:30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激励是一个通用名词,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是这么说的: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我们可以把激励看成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感觉到的需要出发,由此引出追求的目标,引起实现目标的行动,最后达到目标满足要求。班级学生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达到维持良好的秩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考察优秀班级的管理方法,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仅因为这些班级计划、制度定得好,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善于因人制宜,很好的诠释和运用激励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励理论:
   管理学中经典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需要型激励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代表;二是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代表;三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以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为代表;
   (一)需要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上述五种需要,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定义成金字塔形。一般情况下,人们按照上述层次逐级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并从中受到激励,当需要被满足时,可以成为激励的起点。此理论最根本的两个观点是:1. 未满足的需要能激励人的行为。2.当某一特定需要最大限度地被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就变成主要的激励因素。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管理界中有较广泛的影响。其理论前提是满意与不满意,提出“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保健因素,又称非本质因素或情境因素,如果缺少了这些因素,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意,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员工的不满,但即使这类因素的状态水平较好,也不会使员工产生满意感;激励因素,又称本质因素或内容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关,这类因素的存在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能够对员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强化是通过强化因素来干预某各刺激与行为关系,使其行为巩固、保持或减弱、消退。强化理论认为激励过程就是修正行为的学习过程,主要有正、负强化之分。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某各行为而受到了奖励(正强化),那么他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正面强化手段——尊重、赞赏。当人们因为某种行为而招致负面后果(负强化或惩罚)时,他们通常会立刻停止这种行为。负面强化手段——批评。正负强化的作用就是“扬长避短”,即强化优点,削弱缺点。在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对那些不符合的行为进行负强化,以正确引导员工的行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弗罗姆教授认为人的期望是激励人的行为达成目标的动力。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而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人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尝试或努力能够带来成功,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在特定的工作中付出较多的努力;如果某各奖励对于某一个体具有很高的价值,且这个个体也非常想得到这种奖励,那么,个体努力程度就会越大。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职工对收入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工资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受收入的绝对值的影响,也受相对值的影响。如果人个比率(报酬\贡献)与他人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学生管理的公平是学生的努力程度与所作贡献而获得的荣誉与另一个条件相同的人的贡献与荣誉的比例相等。
   二、激励理论的应用:
   运用这些经典的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具体方法。
   1.制度激励法
   这是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强调学习绩效与奖励的一致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按学校规定,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设置每个专业、每个年级排名为前三名的学生为单项奖,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评选与学生的成绩、工作突出等行为挂钩,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学金并记入档案,这样让学生觉得奖励是学校、班级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是自己的努力所得。每周的班会上对上一周的工作进行讲评,表扬先进,应用正强化来修正学生的行为,运用正面肯定和奖励达到修正和控制学生行为的目的。以上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微笑激励法
   冷漠是管理的大敌,微笑是人间的阳光,国人早已熟知个中道理。“微笑犹如解语花”,如果班级管理者或颐指气使,随意呵斥学生,或故作风度,面带冰霜,学生只好对他们“敬而远之”,“畏而避之”。试想,这样的管理者如何能使班级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
   如果一个班级是“由一句感人的口号、一团喜悦的交流和一群真诚的笑脸组成的大拼盘”,那样的班级你的感觉是怎样?有一位班主任曾一度让学生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假如你看到谁面无笑容,就请对他微笑吧!”老师和学生们微笑着打招呼、开玩笑,倾听他们的意见。结果是班主任能“垂拱而治”,微笑激励结出了值得微笑的硕果。
   3.爱心激励法
   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即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学生也一样。学生的自我价值既包括老师、同学、家长等社会个体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他对社会性的责任和贡献。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层次,设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班主任应奉献爱心,走进每位学生的心里,使其愿意向老师倾诉,从而做到真正的关爱。学生群体中有各种背景的人,他们的需要层次都不一样。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需要是激励成功的第一步。班主任可以通过私人谈话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建立学生的私人小档案,内容可包括家庭人口、父母职业、经济状况、是否单亲、是否早恋、个人性格、健康状况等十几项内容。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日常行为方面,做一个爱心型的管理者,从而使班级的学生学习和工作越来越好。
   4.民主激励法
   班主任对班级的一些事情,可以积极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建议,参与管理,采用这种激励方法要以平时对学生的关心为前提,如果平时不关心学生,就会失去学生的信赖,也会失去学生的支持。班级管理者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往往比下命令更容易使人接受。如班级在组织一次健美操比赛前,老师把学生召集起来先提出问题:“谁愿意参加比赛,队员的着装和出场的队形应该如何安排?看看谁的设计最精彩?”于是,在此方面有特长的同学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热心帮助老师出谋划策,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使本班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班级还可以设有建议箱,无论谁都可以自由提建议,好的建议有奖,当然奖品可能只是“礼轻仁义重”的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但这绝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
   5.“鲶鱼”激励法
   有压力有需要才有动力,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压力面前往往能发挥出平时没有意识到的潜力,产生出惊人的能量,“破釜沉舟”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何谓“鲶鱼”战术?日本三泽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挪威人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这种鱼离开了可以任意驰聘的海水很容易死亡,因此,活的沙丁鱼总能卖出好价钱。渔民们想尽了办法,总不成功。只有一只渔船能让沙丁鱼活下来,船长从不把成功的诀窍告诉他人,直到他去世时才把这一秘密公之于众。原来,他每次都在鱼槽里放一两条鲶鱼,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沙丁鱼一看到就很紧张,于是东奔西突,不停地跳动,这样就避免了沙丁鱼的猝亡,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激励方法。
   6.批评激励法
   在管理中,正强化的赞赏表扬固然重要,但批评作为负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或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给以指正,必要时加以批评,一味的正激励会使学生有吃腻的感觉,久而久之忽视了奖励的珍贵。同时,如果对学生的缺陷或错误姑息迁就,不仅不利于实现组织目标,也是对学生本人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而且,如果做得好,不仅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如对一位一向表现不错却突然犯了错误的学生说:“你一向做得很好,这次怎么搞的,我不相信这是你做的。”看似批评,却能起到独特的激励效果。
   批评作为一门难度较大的艺术,一定要把握住火候、方式和分寸,否则,很容易造成敌对情绪。笔者认为,批语要掌握以下原则:第一,批评是因为关心,而不是给批评者过不去,穿小鞋,更不是携私怨打击报复。为此,老师一定要有爱才、惜才、育才之心和广阔的胸襟。第二,对事不对人。有的管理者会因为一时的失望或气愤,急不择言,胡乱批评一通,结果是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发泄完了,学生也得罪了,实非明智之举。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总经理说得好:“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而不是错在谁”。第三,及时批评,不要等过了好长时间,被批评者几乎忘记了才批评,给人以翻老帐的感觉。第四,不得已时才严厉批评。批评尽管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可用之过频,如整天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唠叨的母亲能拿到孩子优异的成绩单吗?过多的批评会使对方厌烦、疲沓、敌对,应该是在对方屡教不改或犯了大的错误才给以正式的严厉的批评,对微小的过失则可点到为止。第五,批评中隐含鼓励,如“这不是你的水平”等话语。另外,还有一些具体技巧,如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当众表扬,私下批评;文字表扬,口头批评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批评要能被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批评接受论”。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理论,无论哪种方法,都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需要激励的。如果激励得当,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学生管理者应该掌握激励理论并正确应用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