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激励理论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日期: 2013/7/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的探索了我国中学教育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从中学生的培养角度入手,探讨了激励机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中学生培养的激励机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激励,个体需求,行为动机
  
   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研究激励理论,多年以来,激励理论已经广泛的被人们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之中。中学生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其管理活动不可忽视。
   在以前关于激励系统的研究中,比较多的是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激励机制研究以及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涉及中学的激励机制的研究比较少,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赵云在同步激励理论在提高职业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应用一文中分析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各项因素,提出了合理利用物质和精神两种激励来推进职教事业的发展[1]。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的李怀荣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河南郑州金水一中的涂玉霞将激励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指出了感情激励模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师层面或者从单方面的教学层面着手,研究激励机制的相关影响,而对于从学生的角度,对激励机制在中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还少有研究。本文以此为研究内容,探讨激励理论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激励理论综述
   所谓的激励,指的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机制具有多模式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激励问题、制定有效措施要考虑如下问题:首先是激发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以及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机理;其次是激励对象选择某种行为的内在原因;三是如何才能引导人们改变错误、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积极的行为。
   国外的激励理论主要分为内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两种,具体包括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公平理论等。而国内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则多数是同步激励理论和全面激励理论的研究。几乎所有的激励理论都是从行为的动机入手分析,通过物质(金钱)、参与和工作生活质量计划以及自我价值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3 中学生培养过程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中学内部教学管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综合性的理论指导的问题,对于中学生的培养过程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相关措施不合理,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策略过于单一,激励机制不完善。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学管理观念陈腐,管理模式过于行政化。由于学校管理长期受到之前的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没有进行多方式、多渠道的沟通,没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使得教学管理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太低,教学管理方法过分的追求统一性,过分追求控制监督而轻视了激励体制的重要性。过分的控制和监督往往会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严重还会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逆反心理,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生培养的过程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它是一个用心灵塑造心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激励机制,才能真正的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有利于中学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第二,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本身存在的问题。学校的部分教师以及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对于基本的激励理论和激励制度不了解,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而作为激励客体,学生则多数将自己定义在一个完全的接受者的角色中,不去主动积极的参与激励过程。
   第三,激励机制不完善,设计不科学。首先,在目前,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没有重视教师和学生本身的具体需求的层次结构,缺少心理需求分析。没有认识到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具有差异性,缺少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缺少丰富多彩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手段。其次,对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者之间的协调性还不完善。管理者应该特别警惕两种倾向:一种是物质至上,不加区分不加节制的一味使用物质激励的手段来管理,另一种是精神至上,忽视物质的重要性,一味强调精神满足。再次,公平性还存在问题。当激励原则使得教师和学生感到不公平时,该激励的力量就会变小,甚至产生反作用。对于学生的激励,应该惠及面更广,当激励措施在某些条件下只对少数人有用时,其所确立的社会价值就会贬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 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激励原则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性格养成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其激励机制也应该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一般而言,对于中学生的激励应当有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激励要具有方向性。中学生的激励机制必须具备明确的导向性,提倡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不能有模糊不清的概念,不能不加分辨不加区别的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在中学生的激励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促使其形成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自觉、合理的调整自己的实际需求,促进其产生正确和积极的行为。
   第二,激励要注重公平性。在激励的过程中,激励个体不仅仅受到激励体制本身的影响,还会对激励措施对于每个人的相对影响产生反应。在激励过程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的原则来保证激励机制的充分效果。所以这要学生工作者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尽最大努力的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激励过程应当适当,并拥有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条件、机会和环境的均等也是公平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能够保证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
   第三,激励要注重合理性。人们的行为是自身需求和动机的一种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管理者通过有效的激励去满足学生正确、合理的需要,支持学生良好的行为,促进学生精神文明的发展,促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第四,激励要注重针对性。激励的措施在制定之前,应该充分了解激励对象的需求状况。由于不同的人的不同的需求状况,同样的激励技术,就会具有不同的效果,甚至是相反的效果。这就需要管理者对不同需要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激励措施,即使对于同一个层次的学生也应当区别对待。强震对性的激励措施往往会更加有效,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5 总结
   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能够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在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激励措施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和愿望,认真考虑现阶段我国中学生培养中激励机制的现存问题,并结合激励的各个基本原则。只有合理有效的制定激励措施,才能真正的体现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体现学校教育的人性化,同时,这也是中学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注:该作品为山东省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5JS105)
  
   参考文献
   [1]赵云. 新课程研究[J]. 同步激励理论在提高职业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应用_以昆山市职业学校为例. 2010(9), 51-53
   [2]涂玉霞.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J]. 激励模式在中学教学中的实践. 2007(3), 42-43
   [3]李怀荣. 中国教师[J]. 兴趣激励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4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