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分析

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分析

日期: 2021/6/13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田慕青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苏州,215500)
   摘要:创新是这个社会最紧缺的特质之一,做一个创新型人才远比做一个只会做题的学霸更有价值。如今,社会的发展迅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并且不只是在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是在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美术是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部分,本文见分析职高的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职高美术;学生;创新意识
  
   前言:学生对于美与丑的概念来自于美术作品,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并不重视,大多将美术课程当作补觉的课程,不会去听老师的讲解,也不会去思考关于课程的内容,他们对美术课程的态度大多是敷衍的,连完成作业也大多不慎用心,更别提创新,但美术课程对于学生创新意思、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却是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小学的时候,老师给一个苹果让小朋友们在白纸上画出来,最后得到的会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甚至五颜六色的作业,初中的时候,老师让画一个苹果,学生会画出大同小异的作业,到了职高,同样的苹果作画,可能老师收到的会是完全一样的作业,这是为什么呢?在小的时候,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毫无顾忌的将这些他们的理解在白纸上画下来,甚至超出白纸的范围,尽管可能他们画出来的与老师布置下来的完全不一样,等到学生们慢慢长大,他们对于事物有一定的了解,认为苹果就是这个形状,他们的思想被白纸的四周禁锢,不再超出白纸范围作画,等到职高的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技巧如同复制一般将老师的要求粘贴在纸上,甚至连白纸的范围也变得小了。渐渐被传统的教学所困住的学生,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像被封印一般,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的封印解除,重新获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1、以兴趣入手,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对于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更加深入的想要去了解他,才有动力去学习,因此在职高美术教学中,首先需要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呢?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通常是教师找到一幅画或者拿一件物品告诉学生,这个东西要先从哪里画,要怎么画,大小怎么控制,颜色如何搭配,基本是将教师对于画作的方法甚至细节全部掰开揉碎教给学生,然后依据学生画的与原作相像程度给予分数,如果有学生画出不一样的风格,那么他得到的分数一定是低分,这样导致全班的作品都是雷同的,不同在于相似程度与分数的高低,就像是教师自己在不同的阶段画出的作品,学生的作品没有自己风格,只是照猫画虎。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又怎么会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改变的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画法风格强加给学生的做法,因此,在新的教学方法中,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己的画作风格。
   在教学之前,可以先选择不同风格的画作,来一场“视觉的盛宴”,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格有哪样的作品,可以是大众的,也可以是小众的,人类对美的欣赏是有不同的标准的,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在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画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者组队讨论关于不同风格的作品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感觉,讨论过后,让他们自由交稿,主题就是风格,不限画作内容,只要能体现学生自己的风格。在这样一场开局里面,首先让学生对美术画作的风格有所了解,其次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没有固定的作业内容,更会使他们自己去思考该画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自己的风格。开始进行思考说明他们已经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在有兴趣的情况下,不限制学生的风格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结合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职高的美术课程是有美术教材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遵循以往的教学经验让学生临摹教材中的画作,导致许多学生直接在书上拓印,完全没有任何教学意义,课程的气氛自然也是冷淡的。而在教学中,书本教材的内容应该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并非主体。要想学生对美术课程感兴趣并且主动思考如何去创新,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学生在专业学科中已经严肃的度过了大半的时光,在美术这门生活的艺术中,营造出自由、轻松的氛围使他们放松下来,更加能够轻松的进入美术世界里欣赏和创新。首先教学材料和教学用具的更新应该跟上时代,现在是电子科技时代,3D技术、VR技术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对于书本上的平面内容,学生对电子技术更为感兴趣,同样的一幅画作,放在课本里,学生可能不会去翻,但如果教师将其以3D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会有非常大的兴趣去讨论这幅画作的画法,画的顺序,画的风格并因此讨论出其他风格的画法或者自己会如何去作画。因此,教学材料与用具跟得上学生的潮流才能不被学生所抛弃,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才会消失,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强。其次,在教学中,减少死板的教学内容阐述,与学生多一些交流,比如,将介绍作家的部分改为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比如让学生阐述对画作的理解,比如,让学生上台画出想象的美女,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只是听,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可能在职高学生的年龄来说,他们一般自觉性较差,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起他们的注意,利用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欣赏画作《清明上河图》选作部分时,可以播放收录的古代市场叫卖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情感共鸣,去细细体会著作与现实的碰撞。比如在《最后的晚餐》课程教学时,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家里昨天晚上吃饭的场景,不同学生家里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让大家讲述出来,在营造轻松、休闲氛围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自家晚餐餐桌的印象,在描述结束后,告诉学生,大家的晚餐都很丰盛,并且和家长一起是开心的吃,那么有没有人知道《最后的晚餐》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通过学生自己的故事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有代入感,通过提问来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好奇课程内容背后的故事,他们对于故事的好奇会让他们对课程内容加深印象。在完成作业时,他们会更加容易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加入到画作中,对于他们进行创新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4、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美术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如果只是将学生困于课本上,那么何谈创新呢?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出真理,如果不实践,就相当于只是让学生想象自己有多么创新的画作,但不让他们下笔去画,那想象永远只能是想象,成不了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理论知识的验证,在实践中完成创新。在进行自然环境的美术教学中,先从理论入手,让学生了解相应的知识,对比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作品,让学生去思考不同画作的内容、技巧、和情感,从中找出自己对于自然环境中景色或者景物的看法以及画作方向,比如:可以在理论知识完成之后,让学生在校园里选取自己认为最“热闹”的景色,完成之后的作品将在几个班级之间进行一次评比,找一些专业的美术老师加上一些其他学科的老师,一起来选出几幅画作,将其裱起来,挂在教室里,既装扮了教室,又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创新,实践中成长。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浓烈的胜负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去动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教学中也可以举行分组协作进行作业,比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以《冬天》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作画。不同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可以进行沟通,与别人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能力提升,并且可以自由的阐述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同性格的组员也有这不同的画风,不同的画风也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也使学生的风格不会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土地去想象,与别人交流沟通也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灵感,从而创造出别样精彩的画作。
   5.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素质
   教学是教师责任,培养学生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学中,“教”是老师,“学”是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如何去培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高度,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了能够带给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在知识体系上,更要在自身仪表、谈吐、课件、作业批改、待人接物等等各方面的素质素养进行不断提升。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在教学方面要与时俱进,也要时刻创新,利用浓厚的知识功底和有趣的教学课程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进行创新。
   结语:在职高美术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并且及时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洋.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005):P.165-165.
   [2]何婷. 高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 时代教育, 2017(8):40-40.
   [3]斯虎林. 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9(010):2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