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质量提升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汽车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培养可满足汽车行业需求的汽修专业人才成为教学中重点,这就需要采用适合方式提升对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近年来提升学生实践方面能力的方式,将其应用于汽修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专业和实用性技能。基于此,本文从“任务驱动”教学法入手,主要汽修专业教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如何在汽修专业专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旨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汽修专业教学;应用质量
前言: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使得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而高校作为汽车专业人才输送重要场所,必须重视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市场对汽修专业人才需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近年来一种应用广泛教学方式,对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中应重视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了解该教学方式基础上,落实各项相关措施,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任务活动,并在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使用相关学习资源,自主进行探索与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时,形成一种学习时间活动。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一种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形成的教学方法,以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多维互动教学理念,将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状态,逐渐掌握更多知识,提升对知识运用能力,并在学习后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相应方案和问题解决措施。在实际应用中,要求根据“任务”创建目标性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任务探索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受真实性情景影响,可不断收获更多成就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逐步在学习中形成感知心智活动良性循环,利于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培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高校教学中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生角度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实际教学中要求从浅显实例入手,利用实践任务方式带动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相应软件操作联系,真实性的学习场景,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且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可积极进行独立探索,并勇于开拓进取,能够提升其自学能力。同时学生在真实性任务完成后,还会获得更加真实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注定进行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练习,并获得更多成就和满足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发展和进步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教师角度而言,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方式,采用该方式进行教学,可对传统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并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状态,使其可更加积极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并根据教师要求主动进行探索。并且利用该方式可为学生提供开放学习空间,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民主性、个性化和人性化程度,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提升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措施
(一)做好教学准备
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保证教材中关键部分穿插装配图,并配以文字详细说明,描述汽车拆卸、装配步骤,确保学生可在文字与配图指导下掌握装配过程。同时教师应考虑教材内容与市场中汽修行业汽车条件符合程度,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其次,剖析教学对象,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中主要驱动对象,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在掌握学生性格特征和喜好基础上制定适合教学方式。尤其是一年级汽修专业学生,该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好动、纪律松散,并且缺乏课堂自律性和自觉性,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关注学生特征,采用适合教学设计和内容,提升学生关注度,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最后,明确教学重点,汽修专业学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拆装操作基础,但缺乏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且多数学生在实训中具有较高动手操作积极性。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结合教材和教书进行独立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能力职业构建[2]。
(二)导入实际案例
较高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也是提升学生对实践能力掌握效率重要因素。而实践训练和案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方式,因此,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视实际案例导入,引起学生对实物探究欲望,从而更好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提升学习效果。具体教学中可利用汽车实际故障案例,并利用适合提问方式,提升学生求知欲,主动对故障进行探讨与分析,同时教师应将导入案例与课程有机结合,利用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进行“发动机气缸(缸盖)平面度误差检查”教学中,教师可先导入实际汽车故障案例“X老师上周发现汽车行驶中出现汽车发动机水温过高现象,检查后发现冷却液全部流失,更换气缸垫行驶一段时间再次出现故障”,这一问题分析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故障着手检查点,并通过对故障进行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一进行问题分析,排除故障。并引导学生思考导致发动机水温升高原因,分析讨论气缸(缸盖)变形与水温升高间联系,逐步进行故障原因[3]。
(三)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教学设计关键之一,对保证课堂完整性,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实际教学中“任务”难易程度和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这就要求对教学任务进行精心设计,以“任务”为导向,结合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汽修专业人才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如在“真空增压器结构认识与拆装”任务教学中,可设计以下教学任务:一是,对真空增压器结构总成拆卸、部件解体;二是,认识真空增压器结构,掌握工作过程;三是,合作进行总成装配学习,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弥补不足之处[4]。
(四)开展任务实践教学
(一)提出任务
在学生掌握一定关于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尽可能采用“好、中、差”结合原则,实现不同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并结合设备和工位分组,每组为6至8人。结合学生分组状况给出实践任务。
(二)任务实践
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告知学生小组协作配合进行实践学习,如在“汽车差速器工作原理认识与分析”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通过三个试验认识原理,一是,以手为动力,转动传动轴,观察差速器,包括星齿轮、行星轮架和半轴齿轮等零件工作情况。二是,同样以手为动力转动传动轴,由另一个学生握住左边或右边半轴连接器,观察连接轴转动情况,观察差速器工作状态。三是,将铁弹子放置于碗中,观察铁子弹每次自动停留位置,思考其原因,提升学生感性认知[5]。
(三)竞赛激励
课堂时间后教师采用竞赛激励方式提升,由小组安排一名代表,详细说明操作过程,进行自我展示,并设计提问和解答环节,对表现优异小组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交流体会
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的任务等进行讨论,及时提出不解之处,集体进行解决,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程度[6]。
结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汽修专业教学中,主要围绕汽修工作所设计理论、时间技能进行教学,重视教学与市场实际契合性,可更好的满足汽修行业对人才需求。因此,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做好任务设计,以“汽修职业”为核心,探索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完成职业教育任务,提升综合素养,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自林.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决策探索(中),2018(04):93-94.
[2]赵治,张忠哲,海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汽修专业课中的应用——以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11):62-63.
[3]于志海.探析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4):86-87.
[4]金尚彬.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000(023):149-149.
[5]赵文初.探析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7,000(012):139-139.
[6]朱敏强.汽修专业教学在任务驱动视域下的方法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7,000(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