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落实素质教育的策略思考
摘 要: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小学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达成科学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小学科学落实素质教育观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策略,努力为小学科学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素质教育观;科学探究
素质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要落实好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种自然学科领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极高,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落实素质教育观的科学教育,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标,发展自己的科学思考能力,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素质教育观根植于小学科学教育,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促进学生多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观,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实践体验中逐步探索出科学真理。在素质教育观的理念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和天性不会被抹杀,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差异中的优势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
将素质教育观落实于小学科学教育,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操也会不断地发展。他们在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要与人相处,发表意见,学会团结合作。素质教育观和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会引导学生的形成崇高的理想观念。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青少年只有形成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身心健康成长,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才能利用好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小学科学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观的现状与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观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定义为“基础性”课程,开课年级从三至六年级改为一至六年级,足以彰显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但在科学课的实际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良莠不齐。
(二)小学科学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观的主要问题
目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还没有达到专业化,许多教师对科学课程理念和科学本质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落实素质教育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教育观念亟待更新。小学中有些科学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来的,他们通常将科学课视为“副科”,不仅难以体现科学课程理念,更影响素质教育观的落实。②科学活动趋于形式。有些科学课堂的实验活动“走过场”,教师忽视学生的亲历和思考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素质发展。③教学评价不够多元化。当下,还有学校的科学评价依然采取单一试卷考试,显然不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更难以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发现、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素质表现。
三、小学科学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观的主要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科学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观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①使用规范的科学语言,避免过多口头语和模棱两可的科学概念。②教师设计导学案或实验记录单时,资料的指导语要明确具有科学性。“知识点准确”是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教师设计的指导语要符合客观事实,避免学生产生认知偏差。[1]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之间要具有科学逻辑性,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思考。④科学实验也应贯彻科学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动性,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这恰恰是落实素质教育观的有效途径,即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参与学习,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主学习。[2]
贯彻主体性原则时要注意: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②在学生学习习惯未养成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做清晰的学习计划,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由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所决定的。自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这个基本教育原则之后,活动教学便受到极大重视并被积极引入学校教育中,也因而成为科学教育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思考、观察、体验,他们的实践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观。
(四)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期,会出现挫折,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过程中要不断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从挫折中收获的成长和财富,这些恰恰符合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五)创新性原则
素质教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恰好是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动手,更要动脑,他们的思考时常会超越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有新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精神得到鼓励,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素质教育观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素质教育观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多层次的含义,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思维角度来看,可以帮助学生从单一思维转化为多元化的思维。科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观重点可以放在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上,关键是教师如何设计活动和实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课堂纪律,做到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加强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强化小学科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性
科学课程倡导教学内容要生活化,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际生活,科学教学中切记不要毫无目的的生搬硬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符合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避免实例与理论之间“过度联系”而偏离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其次,要注意,不要大量列举枯燥乏味重复的例子,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进度和效率。最后,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论联系实际,当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涉猎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紧随科学发展的步伐。[3]
(三)强化小学科学课程的系统性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综合性很强,看似琐碎的知识,其实是通过核心概念整合起来的,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科学教师要正确领会编写者意图,通过核心概念建立知识框架,再仔细分析各年级的教材,找出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既做整体分析,进行宏观把控,又做章节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植物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自然事物,新课标中的相关主要概念为:“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教材就会将围绕这一概念的具体知识,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布到不同年段,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建立完整的科学概念。
(四)强化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持续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教师不仅要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科特点,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科学学习,比如,让学生坚持阅读科学刊物,他们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求知欲会越来越强烈,懂得更多的科学术语,理解更多的科学概念,可以用简单的科学思维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现象等。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才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五)强化教师教学的反思性
反思是科学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深度思考、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反思性教学就是利用反思的结果来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新课标的任务和要求有着重大的意义。[4]反思性教学会促使教师不断思考,进一步完善课堂效果,发现不足,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反思式教学要注意:①教学前反思。在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前概念和认知程度进行反思,制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设计。②教学中反思。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反思,积极调整教学策略。③教学后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审视,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素质教育观是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时代产物,具有中国教育的鲜明特点,将其落实于小学科学教育,有效地实现了国际科学教育的本土化,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山.小学科学教材中指导语的科学性探究[J].亚太教育,2019(7):170-171.
[2]聂远鹤.论高职语文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传播力研究,2019(17).
[3]薛文宁.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几点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
[4]孙伟.反思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