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背景下职业学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理论研究的探索
[摘要]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职业学校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进行高度融合,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国家输送大批量优秀劳动人才、助力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职业精神 职业技能 融合 理论研究 探索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很多职业学校也以参加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以期以点带面,提高全校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以我校为例,在近三年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了25枚金牌、27枚银牌、33枚铜牌,在国赛中也获得了5枚金牌,这些成绩对于一个偏远小县城的职业学校来说已是相当不易。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师生们共同的刻苦训练,也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技能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我们也逐渐看到成绩的背后,职业学校唯金牌论英雄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没有充分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精益求精等因素纳入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我校为例,有些技能竞赛班的学生自我感觉更优越,出现了宿舍卫生、纪律性比其他班学生更差的情况;个别技能指导老师也认为只要学生能拿金牌就行,对学生思想教育比较放松,导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并将其与职业技能充分融合,成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技能大赛背景下对中职学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准把握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内涵,是实现两者高度融合的前提
职业技能是指在职业环境中用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学校学生的高素质一方面指掌握熟练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即指具有较强的职业精神。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精神,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体现,社会风尚和风气即为社会精神,科学阐述了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国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培养大批量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十分必要且是重要的途径,正是必须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科学诠释。
二、实现职业学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2019年1月24日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可见,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学校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阵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将职业精神始终贯穿于其中,做到“全面、全员、全程”育人,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
三、实现职业学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精神则国精神。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正用自己的节奏快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最前沿的差距,基础的薄弱、创新的不足等等都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告诫掷地有声,发人深省。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工匠精神”。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多数学者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对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德国之所以成为制造强国是因为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促使德国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断学习与创新,这种工匠精神对于德国企业和民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日本有许多的百年老店,更产生了丰田式的精益化管理模式,这与这个国家的工匠精神分不开,匠人们不着急上市,专注于商品或者产品的实用性、注重消费者的体验,结合消费者的体验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和升级,工匠精神促进日本民族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上除了技术上的差距,还缺少了一种工匠精神。老一辈劳动者“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在如今的社会中相当缺乏,当前的年轻人普遍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盲目追星逐偶,缺少了对科学、技术的尊崇,以至创新能力不足,逐步拉开与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之间综合技术能力的距离。要改变这种现象,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对此,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
对职业学校来说,在教育教学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将职业精神灌输到学生思想当中,一手抓技能,一手抓职业精神,两手都要硬,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助力中华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
四、实现职业学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备等硬件越来越好,与企业的技术设备相差无几,甚至过之。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掌握的专业水平也越来越好,这从我省每年举行的技能大赛中各校师生参赛获奖情况可窥一斑。但是,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学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成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缺失,不能适应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压力。所以,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急迫。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真正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享受专业技能训练的设备、时间和师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中职学生能吃苦耐劳的职业思想,努力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五、实现职业学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是实现中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比其他类型学校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以后的职业思想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其中一环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职业学校可以应用杜拉社的认知职业理论,利用年青人对榜样的膜拜心理,发挥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中用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用一种严谨、敬业的态度来影响学生,在职业精神上起到示范作用。另外,德才兼优的学生也是学生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校可以有目的进行树立和宣传榜样,从而达到学习职业精神与学习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以我校为例,通过召开省技能大赛金牌获得师生表彰大会、举行优秀毕业生进校演讲等活动,对学生在学好职业技能并提升职业精神上影响颇深,效果也很好。
其次,职业学校可以利用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应用库伯经验学习理论,经过体验、感受和反思,逐步转变为娴熟的职业习惯,在日常的职业技能训练中融入将职业精神融,更好地让学生接受,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思想,塑造出优良的工匠精神,使学生终身受益。
再者,职业学校可以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能培养外,可以针对学生的社会需求进行相应地培养,比如从学生就业后的薪酬福利、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等多方面考虑,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层次后,逐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要,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将社会、学校与企业三个层面对于培育职业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
总之,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职业学校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进行高度融合,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国家输送大批量优秀劳动人才、助力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潘敏华.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素养融合路径[J].劳动保障世界,2020(06):48.
[2]华轶.关于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有效融合的研究[J]. 2019(22): 18-19.
[3]周丽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融合培养[J].中国新通信,2019,21(20):200.
[4]孙云志.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评《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