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

日期: 2010-3-14 7:19:46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晓春

  论文关健词: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发散思维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势,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开展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广义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生理与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个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禀赋,在后天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

学海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才有了技术革命,有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中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1、由于生源质量较差,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淡薄。认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于教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严重脱离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现实,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内容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几乎是空谈。

  3、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等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机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发他们潜能的实训活动少,加上科技、文艺、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严重不足,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师生关系、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二、职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创造力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心里品质是非智力因素。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的流动性和工作的频繁更换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老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难以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师和学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地发展。
  (二)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课程设置。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为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与实训之间的结合等等,既要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删、增组合,同时积极开发教材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要专门开设创造思维或创造技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要进行改革实验,要为他们开设“创造思维与方法”系列讲座,这种讲座题材应当多样化,融文化与科学为一体,寓教于乐,以获得学生的欢迎。

  2、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学海网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机会。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们自信和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赛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流畅性及其培养

  流畅性主要依赖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老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从各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性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自动地重复已有的知识内容的能力,增加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灵活地利用材料,将其变成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实现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奋学习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能对知识存贮、再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记忆,多渠道协调记忆。

  2、变通性及其培养

  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总是存在思维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顺利的思考并解决一般的问题,但却会妨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育中必须做到:重视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扰。思维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教学中,教师应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独特性及其培养

  发散性思维以流畅性为基础,以变通性为关键,以独特性为核心。因为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立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因此,独特性有更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使学生能够得出非凡、独创、新颖的见解;教师为个人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允许每一个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并为之提供灵活的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再次,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敢于攻关。求异思维即学生不被成见、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善于从各个侧面观察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并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吴会昌.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2000.(2)

[3]路甬祥.诺贝尔奖分析[N].北京晚报,2001-03-1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