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了别人的东西
摘要:幼儿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之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一些随便“拿”别人东西的现象。本文以在幼儿园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幼儿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幼儿 丢失 归还 分享
一、 案例描述
案例1:新的学期刚开始,我带的是小班,是一批刚刚入园的小朋友。一天,有一个小朋友走过来对我说他的小汽车不见了。经过对多个小朋友的询问,我开始察言观色,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很快我便在孩子的脸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小汽车是被轩轩拿去了。
案例2:因上课需求,需要每位孩子从家中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和水果。因此,第二天孩子们都从家中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和水果,一个叫芃宇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大袋包装精美的“乐天小熊饼”,边吃边向身边的小朋友炫耀有多好吃,琪琪想和他一起分享自己所带来的食物,结果芃宇拒绝了。这件事我当时也没有过多地在意,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芃宇说要解小便,我带着芃宇去解小便。当芃宇再回到座位时,芃宇便发现自己带来的“小熊饼干”不见了。小朋友们都说自己没拿,也没有看到是谁拿的。但是,我还是从琪琪恐慌、闪烁的眼神里发现了问题,再联想刚刚琪琪和芃宇的对话情景,我的心里便有了答案。
案例3:一天,放学的时间快到了,我提醒孩子们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准备放学。结果,嘉嘉告诉我:“老师,我夹在头上的发夹不见了。”我便询问小朋友们有谁看见了,是谁拿了嘉嘉的发夹,结果没有人主动站出来承认或帮忙。我当时想会不会是掉在床上了、地上了,结果找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于是,我就对嘉嘉说:“你再好好想想,你放哪儿的?别着急,老师有时也会忘记把东西放哪里了,仔细想一想,就找到了,老师相信你!”这时我让小朋友们解小便,解完小便的,到我这里来整理衣服。在帮婷婷整理衣服时,婷婷的袋子里掉出了一个发夹,我便帮婷婷捡了起来,这时,嘉嘉立即大声说:“那是我的发夹!”我恍然明白了,原来嘉嘉的发夹是被婷婷拿走了。
二、有关“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分析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再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上来就批评,告家长,教育为主,事情过后找个适当的机会再与家长沟通。以上几个案例均是小朋友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便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拿走并占为已有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如果是发生在我们成年人身上,一定可以判定为偷窃了。可是,这些事情发生在这么小的幼儿身上,我们能说这就是偷吗?答案显然是“不”。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呢?我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认为幼儿“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不是我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概念,他还没有形成。
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非常小,他们根本没有“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更不懂什么叫“偷”。他们还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还不知道“别人的”东西是要经过他人的同意才能拿走。他们只是因为太喜欢了或出于好奇,于是便很轻易地将“别人的”东西“拿”来据为已有。上文案例1中的小朋友便是这种情况。因为太喜欢同伴的玩具车了,而自己恰恰又没有,便拿走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办法就是和幼儿讲道理,通过幼儿喜欢的童话故事,灌输“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
(2)他自己没有,便动手拿别人的。
由于孩子在一些活动中还不知道如何的去与他人分享及如何的去表达,比如上文案例2中便是这种情况。芃宇没有与琪琪一起分享自己所带来的食物,而琪琪不知道如何表达,便导致她趁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将这些东西拿去。很明显,因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身子女,年龄小,不知道如何与同伴沟通。经过我与家长交流,共同教育后,琪琪“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减少了。
(3)父母的娇生惯养导致他比较自私,占有欲强。
现在的小朋友半数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核心地位,因此孩子比较自私,占有欲也较强,因此不管是不是别人的东西,自己想要就“拿”走。上文案例3中的婷婷就是这种情况。这些孩子,在家时不管是吃的还是玩儿的,只要是自己看上的,家长便会满足他的需求,但是当家长不在身边时,她便会动手“拿”,她认为我看上的东西就是我的。对于这样的孩子,除了讲道理,让她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她亲身体验一下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时的悲伤,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学会分享,享受分享的快乐,真正懂得“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三、对于“拿”别人东西的策略
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老师都不能恶语相向,不能给孩子下“偷”的定义,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慎,误导其他孩子认定某某小朋友是“小偷”。一定要从尊重、保护、引导幼儿的角度出发,把他们引上正途,带领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分享”。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教学和教育要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才对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互换”游戏是我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最常用的方法。我通过让小朋友们将自己带来的玩具“互换”着玩儿,把带来的食品“互换”着吃,从而让小朋友体会什么是“分享”,“分享”有什么好处。小朋友们通过互换知道,自己没有的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方法取得,“我的”东西给“别人”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别人”的东西给了我,也让我很高兴。让幼儿逐渐养成习惯,带来的玩具和食品,只要双方愿意,便可以互换,甚至可以多个人交叉互换,共同分享。并提醒幼儿,“分享”、“互换”必须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2)通过游戏,让孩子们懂得“归还”。
无论是幼儿有意不还,还是无意留下,老师都不能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一定要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出发,做好一个“引导者”。因此,我便通过“小黄鸭回家”的活动,提醒幼儿把“拿”到自己包里“别人”的东西“归还”。
每天放学之前,我都会提前几分钟让幼儿整理自己的书包衣物,开始进行游戏,游戏的第一步:查看自己的书包,看看有没有不是自己的东西,如果有,就拿出来放到教室中间的空的篓子里。游戏的第二步:查看空篓子里的东西,是自己的就请“拿”回家。游戏第三步:查看空篓子里还有没有东西,如果有,看看是什么。如果是幼儿园的就在老师的指引下,将东西放到幼儿园里的固定位置里,如果是没用的东西就扔进垃圾桶里。
(3)通过定位摆放,让孩子们明白“丢失”。
幼儿园的小朋友毕竟太小,他们往往只记得自己从家里带来了什么东西,却不知道幼儿园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原来在哪里放着了。因此,我便会安排“排排坐”的游戏,让孩子懂得关心爱护公物,渗透公物“丢失”,人人有责的道理。
“排排坐”游戏就是让孩子帮老师把幼儿园的每一件玩具、每一本书,都贴上红色的“笑脸”标签,上面有阿拉伯数字序号,这些标签与橱柜上的一一对应。每天放学前,我都会带着幼儿一起给这些玩具和书按序号排队,这样很容易就发现少了什么。如果发现少了,便组织幼儿一起寻找,直到找到并归到相应位置为止。
(4)发现“拿”东西时,及时正面疏导。
看到轩轩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好后,玩具放哪儿呢?”在我的提示下,轩轩会把玩好的玩具还给别人。看到轩轩在整理幼儿园的玩具时,我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轩轩的正确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班级里再也没有“东西不见了”。
四、给家长的建议
若发现幼儿“拿”东西时,其中,家长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既不要伤了幼儿的自尊,又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正面疏导,让他懂得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意拿。家长在处理问题是也要注意,不能够用不闻不问、溺爱、纵容等方式,从而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不良行为,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就更难解决了。还有不能选用“虎妈”的方式,这样会破坏对方的关系,还是孩子不能正确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拿”他人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