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姐妹情
案例背景
高中三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既要找准学习目标认真读书也要妥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高中生活实际上是缩小版的社会,学生需要调整自我以顺利适应高中生活。0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代劳一切,孩子容易被过度溺爱,有的甚至形成巨婴人格。此外,00后的父母通常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各种培训,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是与日俱增的压力,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与此同时,高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且寻求自我认同感和他人认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同伴关系,在不断追寻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生活中的圈子也慢慢延伸到了网络空间里,然而网络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人们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行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同时这种非理性的情绪表达会因网络的便利性得到迅速的叠加和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多人。因而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生应如何恰当处理延伸至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焦点话题。
案例呈现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的前两周,班上一个女生小洁因为情绪崩溃跑出课堂,随后几天也一直是恍恍惚惚的,不愿意进教室学习。有学生跟我反映说她是因承受不了网络暴力以及同学的舆论压力似乎出现了些心理问题。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会突然遭遇网络暴力?随后几番了解下来,我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小洁和班里另一个女生小佳初中在一个学校,双方父母也是彼此认识多年的好友,但是在高一两人之间出现了一些小摩擦,没有及时解决。再加上双方父母喜欢攀比,喜欢炫耀孩子的成绩,导致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急速恶化,到期中考试前后到达顶点,最终以小洁的情绪崩溃爆发出来。小洁认为小佳带领全班孤立她,并威胁初中同学也与之绝交,还在网络里带人辱骂她,而她也不甘示弱地在网络中回骂小佳,一来二去两人都因一条条的网络谩骂处在崩溃的边缘,只不过小洁受不住先崩溃了。但针对于出现的矛盾,两人都生性倔强,不愿意让步也不愿意正面沟通解决。情况如果继续恶化下去,小佳很快也会崩溃。于是,我立刻向学校上报两个孩子的情况,在校领导商定后,安排德育处主任、年级组长和我组成了工作小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找到小洁谈话,想了解更具体的情况,但她似乎戒备心很重,什么也不愿意说,一直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随后,我们立马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让她与小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帮助调整和稳定孩子的精神状态。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再联系小洁的父母以了解更多的情况。据了解小洁是周五晚上出去和同学庆生,回到家后就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不吃饭不喝水也不睡觉,嘴里一直念叨着小佳的名字。对此,父母很是着急担心却也没有办法,孩子拒绝和他们沟通。随后,我们又联系了小佳和小佳的父母,小佳认为她没有错,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而她父母则表示孩子因对方施加的网络暴力影响状态很差,也认为错在对方。在与双方父母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对自己孩子的话深信不疑,言语间明显地都在偏袒自己的孩子,一味地数落对方孩子的不足和问题,不愿意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解决这件事情。而且,据小佳家长反映,双方父母曾私下用电话和短信尝试过沟通,但均以失败告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还加深了两个家庭之间的隔阂,而且双方都拒绝再沟通。后来,心理老师在进一步观察小洁的状态后,建议小洁父母送她去市区接受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而小佳在校的学习状态也是非常糟糕,但两人在网络空间里的较量似乎也没有减弱。在把情况再次上报学校后,学校决定由学校提供第三方平台,由校长出面再次邀请双方家长来校沟通以解决问题。校长和双方家长三方一起在学校会议室沟通交流。很快,在校方协调下双方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表示愿意与学校配合一起解决孩子的矛盾,达成和解,。与此同时,心理老师对小洁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她的情绪,引导她正面面对自己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而年级组长和我也尝试跟小佳沟通,分析事情的起因结果,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后,在确保两个孩子情绪稳定,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安排彼此见面交流,最后在心理老师在场引导下,两个孩子达成了和解。
案例分析
本次事件看似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实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总体来说,此次事件是当代高中生所特有的代际特征、年龄阶段特征和网络环境特征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当代高中生人际关系形成机制认识图

首先,当代家庭亲子关系值得关注。这次事件与学生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相关,更确切地说,与当代家庭亲子关系处理方式紧密相关。在本次事件中,双方父母在解决问题时,总是倾向于听从自己孩子的话语,甚至诋毁对方的孩子,在这期间我们多次试图引导他们客观分析问题,但均以失败告终。双方都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尤其是小洁的父母,不管女儿提出怎样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孩子在校自理能力差,公主脾气,人际关系差,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的巨婴人格。相反,小佳虽然工作能力强,做事麻利,但很强势,显然与父母的过度溺爱有关。所以,两个人性格迥然不同,却还被拿来处处比较。此外,双方父母是彼此熟悉的朋友,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总是不经意间对两个孩子加以比较,尤其学习上的较量。据了解小洁和小佳父母每次一方考好了就会打电话给对方炫耀从而打击到另外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和信心。无论做什么,双方父母总是爱比较,给两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为矛盾埋下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种子;最后,在面对冲突矛盾时,双方父母同孩子的做法一样,都在找对方的问题,把错误归咎在对方身上,不愿客观地分析问题,没有正确的归因意识。实际上,两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性格暗示着两人之间矛盾的爆发在所难免。
其次,本次事件也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提出的基本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尊重和社交需求。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寻求自我和他人认同、情绪体验强烈、社交愿望强烈,希望得到尊重,渴望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很显然,两人都很渴望友谊,希望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是她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社交需求时出了问题,太过于情绪化,太在意自己的情绪体验,忽略了她人的感受。之所以选择在网上匿名发表评论,多是出于不敢或者说不愿意当面解决问题,害怕丢了面子或者在其他同学面前失了颜面,毕竟她们在这个阶段会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尊心特别强。因而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她们需要学习的课程。
再次,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此次事件也显示了网络普及给青少年学生们带来的消极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比较情绪化,容易冲动,会在网上肆意进行各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而这种非理性情绪表达投射到网络世界里就会被无限放大,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叠加与扩散性,使得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恶劣。本次事件就是双方在遇到矛盾冲突时,过于个人情绪化,同时在宣泄情绪时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会因为顾忌法规校纪不敢采取过分举动,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并没有发现端倪。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她们没有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就开始放飞自我,肆意表达对彼此的不满与怨念,甚至带动身边的好友一起加入骂战中,最终导致一方因承受不住网络暴力而崩溃。网络空间虽然是公开的,但双方敌对的谩骂却不是指名道姓的,无法取证,也无法批评教育。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提供了孕育矛盾的环境,直至矛盾的彻底激化。
最后,高中阶段学生交友问题需要关注指导。小洁和小佳初中时的共同好友在两者矛盾中成为了激化点,不断地挑拨两人原本就很紧张的关系,小洁周五出去那晚就是和之前的朋友见面,从朋友那里听来的闲言碎语刺激了她,因而交友不慎也就成为了此次矛盾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实际上,小洁和小佳实际上都是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但作为双方的好友非但不曾劝阻其情绪化的行为,反而在煽风点火,助长事态的蔓延。因而择良友也是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重的一课。
总结反思
在经历此次事件后,作为班主任,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高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很明显他们都不成熟,很容易情绪化,且会选择错误的情感宣泄方式,使得矛盾复杂化。因此,在最初发现端倪时,班主任应当及时介入,必要时寻求家长的配合,把不良苗头扼杀在萌芽中。因而,高中生应如何正确交友以及如何处理矛盾冲突也应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板块之一。
其次,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许多麻烦。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网络世界,甚至沉溺其中,在他们的认知里,网络世界就是一个可以肆意撒欢的地方,没有现实的条条框框,可以把现实中积累的所有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不会在意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鉴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未知性,再加上信息叠加和传播的快速性,个人对他人的恶意攻击或诋毁可能会迅速发酵,形成全网对某个人的批判攻击,这就是网络暴力。在本次事件中,小洁很显然是因为承受不住小佳煽动而起的全班乃至初中同学好友的网络暴力才崩溃的,而同样地小洁也遭受了小洁的网络攻击,所幸暴力施加范围小,因而小佳受影响程度低。因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也应纳入高中教育必修课之一,青少年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上网以及网上交友,需要了解网络的危害性以及自己言行的可行性,形成文明上网的意识。而且教育相关部门也当针对网络的性质,明确相关的规定,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尽量减少网络的消极影响。同时,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密切留意学生的网络动态,发现情况需及时纠正。
再次,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巨婴性格的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打击能力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而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心理问题在学校里尤其是高中阶段是非常常见的,因而健全的心理机制也应是每个学校必备的。心理学习和预防,学会自我调节,提升抗压能力应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锻炼的心理素质,学校既要提供相应的指导教育也要有相应的应急以及预防机制,不能等到问题出现才来干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全范围的重视,不仅仅说是每个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的责任。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接受简单的心理培训,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代际特征,以及高中阶段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以便能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最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本次事件中,很显然双方家长的初期攀比教育已然为后续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后期的矛盾解决过程中,双方家长的考虑问题的角度以及面临矛盾的态度,再加上解决冲突的方式加剧了事件的严重性。而且,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直接影响了孩子面对问题的态度,所以学校教育亟需家庭教育的配合。
综上所述,这个事件是学生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但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未知性和信息叠加传播的快速性,使得小事变大,波及范围增大,矛盾不断升级恶化,直至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家庭教育的被动配合以及教育方式的问题,进一步加速了矛盾的激化。而社会和学校相应机制的不完善,提供了矛盾发展深化的环境。因而,高中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学习,也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处事。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教育我们年轻有个性的00后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