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在工匠形象的鉴赏教学中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工匠形象的鉴赏教学中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日期: 2019/10/7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技师学院 鲁敏

【摘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自觉意识。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工匠”人物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流,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尤其对于技工院校(以下简称技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后备力量,他们就是未来的工匠。培养技校学生优良的匠心品质,对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工匠形象,鉴赏教学,技校学生,职业素养
  
   工匠形象是指各行业中拥有高超技艺,具有优良精神品质的从业者的形象。他们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作出贡献的能工巧匠。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做事认真、细致、执着、求精的精神。这种品质是从业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一个人职业获得成功的要素。那什么是职业素养呢?简单地说,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它除了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外,还要有敬业、严谨、专注、求精、创新等优良的品质。对于技校学生来说,他们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尤其需要具备这样的素养。而这种职业素养是一个长期、多方位的培养过程,不光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可以获得,在其他教育环节中也应该渗透。语文学科有着区别于其它他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既可以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表情达意和学会思维,又能通过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语文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起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的作用。对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体悟人物情感并认识其社会意义显得很有必要。虽然文学作品中有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欣赏,但技校学生作为未来工匠培养的后备军,他们可能会更关注这样一个群体——工匠,他们视工匠为行业楷模,渴望了解他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工匠人物形象的鉴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等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工匠人物,领悟工匠的精神品质。以提高技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以实际行动去弘扬工匠精神。那么,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鉴赏工匠人物形象,诠释匠心品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品析工匠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在描写工匠形象的作品中大多都离不开对匠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匠人丰满、立体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匠人们在工作中认真、细致和执着的态度,体悟匠人身上的精神特质。如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文章围绕景泰蓝制作的流程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景泰蓝手工艺者如何生产出精美绝伦的景泰蓝工艺品。教师要抓住六个流程中主要的动作描写展开分析,分别是打、粘、填、烧、磨、镀;其中每个环节又有一些动作描写,比如制胎过程中要“尽打”、“接合”、“焊”。每个动作都不简单,都需要细心和谨慎。教师要紧扣住主要的动词引导学生分析手工艺者每个动作的内涵,体会手工操作的不易。六个工序欣赏下来,你会由衷的佩服这些手工艺者对待工作严谨专注的态度。文中正是通过手工艺者娴熟而又细致的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到手工艺者的勤劳和智慧,认识到匠人们精湛的技艺是在长期实践中习得的。学生通过动作描写的鉴赏,会联系自身实际,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会有新的认识:我们必须要经历反复的训练和积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才能掌握高超的技术技能。所以我们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在实践上下功夫。
   又如在《庖丁解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庖丁解牛场面中一连串的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体现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也为下文庖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解牛技术,积累解牛经验作了铺垫。文中除了动作描写外还运用了神态描写,如庖丁在解牛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庖丁宰牛时的严谨和专注;庖丁解牛成功时怡然自得的神情:“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表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的自豪和骄傲,这源于他对职业的执着。正是这种细微的神态,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魅力所在。
   不同职业的工匠所呈现的技艺不尽相同,有一种职业得靠吆喝来吸引顾客。在汪曾祺的《职业》中描写到各种职业的吆喝,它们或清脆、甜美,又或是悲凉。其中写到一个卖饼糕的孩子在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他的吆喝声气足,嗓子脆,有韵律,就好像是在唱歌,所以引得其他孩子也跟着学。从他们吆喝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它不仅是叫卖,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对职业热爱和执着追求的人才会练就出这样的技术活。同样在《天堂与地狱比邻》中描写到三个不同石匠发自内心的话语,非常的生动,而且令人深思。第一个石匠说他做这个工作“累”;第二个石匠说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三个石匠则是带着骄傲的口吻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我们从他们的言语中就能感受到了。显然,学生会敬佩第三个石匠,因为他的语言能鼓舞人,要把工作当艺术一样来追求,而不是被工作所累。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工匠!所以匠人的语言能充分体现他们忠于自己职业的态度以及对职业的热爱之情。
   二、欣赏工匠创造的精美劳动产品
   我们除了欣赏工匠外在的形象,还可以欣赏匠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美产品,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匠人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这不仅能让人欣赏到产品的外在美,而且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中,教师带领学生抓住故宫博物院的特征,从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等方面来欣赏古代匠人创造的建筑美。通过我国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来体现“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辉煌,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技校学生发扬民族创新精神,为我国的制造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又如《核舟记》里从核舟雕刻的奇巧、精细,人物的传神等方面来表现匠人雕刻工艺的精湛。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特点来理解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和绝妙技艺。通过匠人精美劳动产品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工匠高超的技艺是与他们辛勤的实践和付出分不开的,是劳动实践创造了美。更要让学生明白,热爱劳动的人是可敬的,劳动能创造美的生活!我们要踏踏实实,在务实苦干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将来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体悟工匠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
   匠人之所以能将技艺发挥到极致,除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还有他们对待职业严谨、专注、求精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工作作风,才能做到“艺无止境”。教师要透过工匠外在的形象引导学生鉴赏匠人内在的品质。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中,为了说明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精细、繁复的特点,文中着重写了怎么“粘铜丝”和“填色料”。如何用扁铜丝粘成各种图画,无论有多细小,手工艺者都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无论有多繁复,花费多大功夫,都要“在细密上显能耐”;点蓝工人要用挖耳朵似的家伙一点一点舀色料,并要估量填多少合适,再拿去烧,烧了再填,要三填三烧等。细想这些细致、复杂的手工操作,如果匠人们没有严谨、专注和细致的工作态度,稍不留神就会出错,更谈不上生产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了。所以匠人只有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才能把事情干的出色。又如《庖丁解牛》文中,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场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杀牛场面原本是血腥的,为什么庖丁宰牛却能达到如此诗意化的境界呢?原来这是他在反复实践中勤学苦练的结果。通过分析庖丁“所见全牛——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三种境界,理解庖丁不断探求解牛规律,并熟练运用规律,乃至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的不易。这便是他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体现。专于一事,精于一技,执着一念,是所有工匠坚守的信念。匠人这种品质很值得我们技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借鉴。
   职业教育亟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标准的专业技术技能,而且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地说教,需要职业教育者多渠道、多方面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他们在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技校学生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技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各学科、各个环节中渗透职业精神和素养,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工匠人物形象,甚至可以直接采写工匠、大师之类的人物,让学生感受鲜活人物的风采,体悟他们的匠心品质,促进技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助他们以“一技之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就自己的工匠人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翁偶红《北京话旧》[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3]陈嵩《培育匠心品质,培养高技能人才》[J]江苏教育 2018(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