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党员志愿者助力学困生成长

党员志愿者助力学困生成长

日期: 2019/6/6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陈佳球

摘要:当今社会,学困生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还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不仅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困生的转化,坚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党员志愿者也要关注并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助力学困生成长。本文就学困生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以及党员志愿者助力学困生成长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党员志愿者;助力成长;学困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社会现状影响,学困生的基数还在不断增大。党和政府必须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切实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因此党员志愿者必须接受并完成助力学困生成长的挑战。
   1.学困生简介
   1.1学困生的概念
   学困生的概念并不是指代所有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所谓学困生是指本身智力水平正常,拥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但是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或自身经历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成绩明显落后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可能会诱发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1]。
   1.2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如智能手机、电子游戏等,越来越多,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沉迷其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其二则是目前许多家长为满足生活需要外出打工,使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从而引发了孩子一系列心理问题,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1.3党员志愿者助力学困生成长的必要性
   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需要受到充分的关注。如果学困生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他们未来的就业、生存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而且学困生的问题无法解决,不仅会对他们自身产生影响,还可能影响到社会安定,甚至导致社会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转化学困生,助力学困生成长是必要且迫切的。最初,转化学困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但是伴随着学困生问题的逐步严重化,教师很难独立完成该项工作,为避免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社会建设,党员志愿者必须为该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2]。
   2. 党员志愿者助力学困生成长的有效策略
   2.1深入了解学困生具体情况,丰富其心理体验
   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助力其成长,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这需要党员志愿者利用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在与家长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对症下药,从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重拾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组织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开展咨询、辅导等服务,并组织相关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其心理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恢复并保持心理健康,脱离学困生群体。
   2.2帮助学困生开拓视野,树立其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困生孤芳自赏、狂傲不羁等心态的出现,以及对游戏的沉迷等,主要是受眼界的限制,因此党员志愿者在助力学困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配合教育工作者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要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引发学困生对未来的期待,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党员志愿者在助力过程中,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了解助力对象的理想,在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到完成理想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克服的困难,并引导他们认识到现在努力学习对完成理想的意义,使助力对象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最终摘下学困生的标签。
   另外,学困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退缩,为避免功亏一篑,志愿者在助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其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通过鼓励教育、帮助学困生分化目标、以身作则为其树立榜样等方式完成。
   2.3开展一对一助力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育工作者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真正完成助力学困生成长的目标,党员志愿者可以与助力对象“大手牵小手”,开展一对一帮扶[3]。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志愿者加深对助力对象的了解,从而在助力过程中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助力策略,以免因学困生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助力效果。例如,针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相关志愿者可以从细节方面进行关怀,让助力对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针对沉迷游戏的学困生,相关志愿者则要正确引导,并承担起监督的责任,等等。
   结束语:
   总之,转化学困生并助力其健康成长,是一项虽然复杂但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党员志愿者要配合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努力激发每个学困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持之以恒的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监督,从而完成助力学困生成长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未来都能够为社会建设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凌晨, 杨丰, 刘凡香,等.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职“学困生”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实践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78-79.
   [2]卓英莲. 党员朋辈教育在学业帮扶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 28(02):266-267.
   [3]曹莉莉, 孙文辉, 张晓楠. 大手牵小手——乾县教育系统开展留守儿童“千帮千”活动[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4(6).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