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谈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的有效性

浅谈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的有效性

日期: 2019/4/7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 穆元元

内容摘要:作业布置一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复习,是进一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给学生减少负担的今天,如何进行有效性的作业布置成为现在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学生既达到课后复习拓展的效果,又能让学生跳出题海,轻松愉快的学习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业布置一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复习。如果作业布置不够科学合理,不但会让学生的学习负责进一步加重,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效、无效作业的布置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课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课堂教学也引进的许多的新技术、新手段。但数学作业的布置却还是用老方法,极少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学习水平及个性发展的差异,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让学生“公平”地完成作业。学生对于作业应接不暇,导致厌学情绪产生,这样的作业不但没有起到巩固和延续的效果,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设计作业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力求开放、有趣、新颖。根据教学规律及个人研究,数学的作业设计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 作业设计要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拒绝机械重复的、无思维价值的、死记硬背的练习。从题型要做到“生活化”、“多样化”、“有趣化”,练习题题目要多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对题目产生亲切感,提起学生继续做下去的兴趣。如在讲到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引入银行利息计算的问题。讲到数列时,就可以引入棋盘摆米的故事等等。这样既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多种渠道,在趣味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练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务必要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激发其内生求知欲,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二、 作业设计要层次化,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班级集体授课制下,由于学生基本素质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不同,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是一个个兴趣、基础、习惯、性格、能力等不相同的个体。所以,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心存个体学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差异,我们将作业设计成从易到难的ⅠⅡⅢ三组,每个学生均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基础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组作业。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Ⅰ组,完成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Ⅲ练习,完成知识的灵活运用。我班上的小A同学数学基础较差,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从开始分层布置自主选择后,小A便开始交作业,并且如小A一样基础薄弱的同学都开始自己完成作业,虽然作业的错误率高了,但是错的地方不再是千篇一律,同学们都能选择自己能完成的题目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我的教学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阶梯的作业设计,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训练,使自身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每位同学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 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作业设计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可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数学学习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伙伴组成团队,完成探究性作业。倘若我们能创造性地设计一些与学生课内、课外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作业,提高他们的兴趣,要求他们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独立性检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目标,在班内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到结论;调查一下喜欢打篮球是否与性别有关或者分析一下性别与吃零食之间的关系等等。加强作业设计和课堂练习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充分展开创新的翅膀,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学生,未来的终生学习能力也将更强。
   四、 作业设计要有合作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到完成作业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如交互命题、学生自选、同桌互选、优秀生命题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数学作业,不但对正确完成作业本身有帮助,而且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通过与他人交流思维,能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很大的锻炼。这也适应现实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例如,在讲到不等式的解法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命题。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刚开始讲公式时也可以完全将布置作业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布置统一标准的作业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要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给老师布置一道作业题,同时附上答案。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形式具有传统作业所不具备的意义和优势:这样的作业体现了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新课程下师生之间的“双主关系”。
   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不仅能减轻学生枯燥繁重的作业负担,还能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其行为也更加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秀的作业布置不仅注重内容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还强调过程的合作共赢,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2] 李双臻.数理化学习 数理化学习编辑部 2016
   [3]陈浩元.高中数理化 高中数理化编辑部 2015
  
   本论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及评价策略》(课题批准号GS[2017] GHB2258 )阶段性研究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