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谈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扬弃

谈谈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扬弃

日期: 2019/4/6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校 鲜炜晨

飞鸟划过这片黄色的土地,它会看到历史的年轮,清风拂过这赤色的国度,它会触摸盛到极衰的血与泪。中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华文化也是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无数先人前辈通过无数次血的教训,不断发展、继承和完善,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文化。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变革。每一个学派都积极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兼爱非攻的墨家、克己复礼的儒家、道法自然的道家、严刑峻法的法家,他们的出现开始了中国代代王朝的更迭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在不同学派的指导下一同变革。而秦国杨法家之长,集“法”“术”“势”为一体,根据时代需求改革了国家政治,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将先秦时期传统的宗法制、分封制改为皇帝制度、郡县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秦朝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学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种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的辨证法是秦国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秦朝统一后,随着度量衡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实施,国内生产力高速发展。但随着专制主义的提高,思想专制的需求,这一时间内众多优良的历史文化遭到迫害,无数先辈代代总结的文化籍典顷刻间化为灰烬。在法家学术的指导下的秦国法制成为皇帝扩大权力的工具,在严苛的法律下,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苦不堪言。公元前二百零二年,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定都建立西汉王朝,汉朝在政治制度上并没有过多改变,汉承秦制的说法也由此而来,汉高祖保留了皇帝制度,将郡县制度改为郡国并行制,这为汉朝稳定战后政局有着极大的作用。战后的汉朝人民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严苛的法家学术显然已经不适合这时期。汉文帝时期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主要的手段,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决策对于战后极度贫乏的汉朝无异于雪中送炭,而此时汉承秦制的优势也发挥了出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使国家对于整个政策的执行力极高。文景之治美誉也在这一时期为后世所传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我们在历史洪流中奔腾向前的今天,应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是历史趋势使然,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我们正面临的时代考验。如何在世界各式各样文化的冲击下发扬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只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把握时代的脉搏,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的思想已经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深深刻入每一个华夏子弟的心中。有人曾说孔子孟子所提倡的都是愚忠愚孝。其实不然,孔子门下有一位徒弟名为曾参,后世称之为曾子,曾参是鲁国闻名的大孝子。有一次曾参在锄草时误伤了苗芽,其父亲大怒,拿着木棒就冲向曾参挥舞,曾参没有逃走也没有躲避,任由其父亲发泄直至休克,曾参醒来后就问父亲:“您受伤没有?”鲁国民众都赞扬曾参为大孝子,而孔子得知后吩咐守门的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给他开门。”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就托人问孔子缘由,孔子说:“你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为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时,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就在身旁,父亲要杀他时却怎样也找不到他。曾参在父亲盛怒时任其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盛怒下时任其打骂,如果打死打残,他冷静下来后会感到非常后悔悲痛,更会使他的后半生都活在愧疚中。这就是“不逃”的结果——给父亲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不管鲁国人如何称赞曾参,孔子都坚持自己严肃客观的看待此事,也为后人留下了正确的孝道观。
   孝,论心不论行,论行万年无孝子。正是这些优良文化的传承对现如今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粨,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粨,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文化在传承中一成不变,也会阻碍社会进步,起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对中华文化落后的方面我们该应用辨证否定观,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从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舞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上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就流传到民间。这一陋习下的病态美在很长的时间内被民众所推崇,而这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女性脚部畸形,骨头劲健断裂,导致行走不便无法参加社会劳动和家庭劳作,使古时的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成为男子的附庸,这一危害对现如今的人们观念仍有一定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也随其加强。
   我们在面对腐朽的落后的,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习俗,必须“移风易俗”,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世界文化发展、继承、借鉴、融合中,我们要在发扬中华文化,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纵观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一味的巩固自身文化而不吸收接纳他国文化是不行的,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无数中国人不分阶级不分党派只为救中华儿女于水火之中,公车上书、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无数次革命党人的摸索和血的教训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如今,站在时代的高度,我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华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凭借着这些文化寓于实践中的不断继承和扬弃,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陈伟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为实现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