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探讨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探讨

日期: 2018/12/1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辽中区茨榆坨第二小学 谢尚旭1 沈阳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 胡云峰2 金亚玲2

摘要:在梳理小学全科教学已有文献和历史演进,阐述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小学全科教学理论建构为指导,深入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实践场域,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总体表现、不同维度的具体表现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全科教学;农村小学;存在问题
  
   从教学理念来讲,全科教学是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位,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在2016年6月6日至15日,本研宄分别对X省H县N镇、L县Z乡、H区X乡和Z县H乡的部分村小学和教学点全科教师进行了问卷预调查,共发放问卷110分,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本研究从全科教学目标、全科教学内容、全科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评价五个维度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总体表现进行分析。由图1得知,农村小学全科教学五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全科教学组织﹥全科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全科教学内容。
  


   图1 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在各个维度的表现
   通过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得知,目前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整体统整,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科知识和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的综合考虑,有助于小学生将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归纳成一个比较精确的、有条理的整体,有助于小学生将学习活动与其已有经验建立意义连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内化教学内容。
   不同的学科知识之间缺乏整体性统整尽管小学阶段各个学科有着各自的学科特点,但他们共同指向于小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个性品质、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统整,有助于小学生基于多学科视角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发展小学生的横贯能力。有助于小学生通过多通道学习方式,如观察、倾听、体验、讨论、记忆、合作、探究等进行综合性学习,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对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而言,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整体统整,可以更好的明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熟悉不同学科所关注的共同主题和核心概念,明确不同学科的内在价值、基本概念和术语,加强不同学科基本目标和主要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多维度理解教学内容。
   1.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基础
   教学有效性标准受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何将教学有效性标准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为教学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教学有效性标准制定的终极目的。不同研宄者基于自身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实践体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有效性标准。
   2.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原则
   不同学科视域下的标准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而言,标准是用来作为规范或判事物的参照依据或测量工具。它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抽取其典型的本质特征,制定的一套适于一定范围内统一使用,有关该事物的规范指标或评判依据。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目的性、特定性、具体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要明确以下基本原则。
   3.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依据
   已有研究中对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探讨相对薄弱,大多局限于“如何评”,却对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背后所隐含的评价主体的立场、方法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不够。鉴于此,本研究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制定,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基本指导理念,以整体统整为全科教学目标设计核心思想,以有机融合为全科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自主建构为农村小学生学习基本方式,以关注过程为农村小学生学习评价基本取向。强调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标准制定的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关照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实践。理论思想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基础,体现了理论先行的存在论原则。
   结论:农村地区若一味地追求规模效益,大量撤并村小学和教学点,势必导致农村文化的中心被撤离,农村文化的象征和传承载体消失,农村文化的根基被割断,农村文化走向衰落,贫困代际传递将继续。最关键的是提升全科教师胜任能力,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安全.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 陈隆升.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课堂教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6(6).
   [3] 崔允槨,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作者介绍:
   谢尚旭,1974年2月,男,汉族,辽宁辽中人,辽中区茨榆坨第二小学教师,专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胡云峰,1997年8月,男,汉族,辽宁锦州,沈阳工学院 ,本科在读学生。
   金亚玲( 通讯作者),1978 年10 月,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学院, 教师,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