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学习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摘 要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变学生单向接受,无反馈调节的惯例为学生做主体的自主学习”这一适应新形式的教学理念,已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我校数学科组的研究课题《数学学习单》就是为了顺应这一形式而进行的一项大胆改革。本文拟从学习单的提出背景、学习单的设计使用、目前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谈一下自己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学习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学习单 主体作用 反思
一、学习单的提出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以往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不够主动,懒于思考,疏与创造。为了改善这一被动局面,学校领导与全体数学教师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我校师生的具体特点,以“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指导,提出了利用“学习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单的设计使用
“学习单”就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结构,将每课时的“问题导入”、“新知形成”、“问题小结”、“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辅导练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设计成一张学生“工作单”。目前初步确定为“新知导航”、“尝试提高”、“应用拓展”与“收获疑惑”四大模块。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想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事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预习。在设计“新知导航”时,为了避免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我都是先给出本节课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且通过设计导向性问题将某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将难点分散。例如《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这一节,课本上只有一个例题,而且分析得比较简单。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会感到无从下手,我决定先从学生熟悉的商店的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过程开始,设计几个简单的买与卖的盈亏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计算。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又有具体的数字,学生都能完成。有了这样的铺垫,他们在解决例题时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掌握、提高的知识自然就解决了。
2.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其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反思从而促进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单“尝试提高、“应用拓展”两大模块的设计处理过程就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帮助学生组成小组学习(划分小组可以根据多种策略,例如,按学生能力、随机搭配、自选组合等分组),经常反复使用这样的话:你能想到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以证明或说明吗?你能举例吗?你能写出来或说出来么?你还有哪些补充等等调动学生参与的语言,基本上实现了教师把讲述的内容转化成问题,并用一定的情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教学目的。
学习单上的题目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讲解,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上台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下面的同学也听得很认真,台上同学一点错误都被他们及时发现。有了学习单,数学课堂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和图形,而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一次次的思维碰撞、理论升华,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
3.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学习单”不同于其他兄弟学校的导学稿的其中之一就是加入了“收获与疑惑”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对知识进行整理,规律进行总结,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并形成观点,不断提高反思的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学习单还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章进行章后小结。由于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学生如果对哪些知识有疑惑,也可以在学习单上写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这一环节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
三、目前取得的成效
自从用了学习单,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教师也从写教案和改作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上,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用校领导的话说:“近两年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很快,但效果最为明显是数学科组,原因很简单:他们有了一个加速器——“学习单”。
我们的教师在设计“学习单”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在近几年的期末统考中,我校三个年级的数学成绩都是居镇之首,在市镇举行的数学竞赛中也屡创佳绩。参加试验的同学不仅在数学科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这种学习方法又迁移到了其它学科,学习成绩全面提高,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创辉煌。可见学生在学习上一旦变被动为主动,其潜力的发挥就是无穷尽的。
毫无疑问,“学习单”做为一种颠覆传统备课上课模式的平台和载体,对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然,做为新生事物,它还是比较稚嫩的,如有些章节的编辑层次性不强,缺乏梯度;习题还要进一步进行筛选,适当减少题量;教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象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我们要让它始终充满悬念,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1997年5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数学教育学》 1997年9月 江西教育出版社
3.东北师大周楚《从学生主体性的争议,看学生的内涵》
4.陕西师大南纪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