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如何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为例
摘要 本文以“如何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内容为例,介绍了我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微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 健康评估 微课 护理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鉴别是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健康评估》中心脏评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为护理诊断、护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微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动画、音频等媒体素材,结合自身体验,使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能正确计数心率,能够判断收缩期和舒张期,能确定心脏杂音和额外心音出现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演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能正确做出护理评估,为以后在专业顶岗实习和临床实际操作等方面打下基础。
1教学背景:
健康评估课程面向护理专业学生,是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和纽带。本微课程“如何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健康评估”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为护理诊断的确定、护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与技能基础。
1.1健康评估课程背景及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健康观念和现代护理模式也发生转变,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主要形式。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为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本课程以专业岗位及后续课程的需求为依据,参照资格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把健康史及症状评估、身体评估、辅助检查等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进行以人为中心的评估,监测和判断病情变化情况,作出护理诊断,发展护理实际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与技能基础。
1.2 本微课程特点
本微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如何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通过教师示范、启发式、问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动画、音频、自身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简单明了分析理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目标: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知识目标:掌握第一心音和的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熟悉第一心音和的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2.2 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2.3素质目标: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针对微课程中同学们普遍认为学习难度比较大的部分,如: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声音特点,没有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而采取了自身体验和比拟手法,启发学生去思考、记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很容易引起同学们对于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教学过程:
3.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意义”导入本次课内容。
3.2讲授新课:回顾心音的概念,通过提问“血液是如何在心脏内流动的”,回顾已学的知识,利用动画展示心脏血流,介绍心音的产生机制和心脏听诊顺序;接着,问题引导回顾心音听诊部位,利用动画展示心脏听诊顺序,教师和学生按顺序在自身心脏瓣膜听诊区进行听诊;用音频展示心音并用中文比拟,具体分析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然后,播放室性心动过速读的音频,导入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时该如何区分第一心音和的第二心音,通过“先思考,后分析”的方式给出第一心音与心尖搏动、动脉搏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身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告知学生辨别第一心音不宜使用桡动脉 。
3.3课堂总结:总结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要点。
4教学方法:
4.1重点、难点内容采用启发教学法讲授
4.2注重应用性的内容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自身体验的教学方法
高职生毕业后是直接进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而不是去做理论性研究的。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就变得尤其的重要。微课程中“心脏听诊的部位和顺序”和“第一心音与心尖搏动、动脉搏动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示范,和学生一起进行演练,通过自身体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4.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学,已不再是教案本、粉笔和老师的讲授的过程,而是由网络、PPT、音响等组成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因此,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结合一些最新的资料如:flash动画、图片资料以及自身体验等。这样在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减轻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容易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清晰地传递给学生。
5教学总结:
本微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如何正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力求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教授内容与自身体验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前面的已学知识和自身体验结果,阐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把握了知识的连贯性。在课堂上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简单明了的对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又不缺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总结如下:
5.1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动画、音频和教师示范,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2激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3学中做,做中学,学生自身体验,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本文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ZY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