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含有意象“狗ext”在维汉谚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差异

含有意象“狗ext”在维汉谚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差异

日期: 2016/10/3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李永武

摘要: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被驯化为家畜,用来打猎、看家护院、玩。维吾尔族和汉族都有漫长的饲养狗的历史,因此在维汉谚语中积累了大量与狗相关的谚语。本文尝试以丰富的维汉谚语为素材,以含有相同意象狗的谚语为着眼点,浅析维汉谚语中体现的维吾尔族和汉族的文化内涵差异,增进文化理解,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民族团结。
   关键词:狗;维汉谚语;文化内涵差异
  
   人类语言以民族语言的形式分别存在着,一种民族语言谚语的汇总形成,是该民族的全部族人,历经千百年的语用习惯,语用美学,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聚居地自然环境,民族社会历史,民族宗教信仰等种种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如维吾尔族谚语所说:“言语的美在谚语上,男子的美在胡须上”。谚语是广大人民共同创作,反映生活和工作经验,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因此谚语是民族语言中灿若星辰,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真实体现。本文以维汉谚语中的含有意象“狗ext”的谚语为着眼点,浅析维吾尔族同汉族的文化内涵差异。
   1. “狗ext”在维语谚语中代表的含义
   1.1“狗”指本意
   1.Exi yok ext sugrar. 无事可干,斗鸡走狗。
   2.Ext kawgan yarda adam bar, 犬吠之处必有人住。
   在以上谚语中“狗ext”,单纯指动物狗,即作为经驯养,用以看家护院,辅助狩猎的一种动物。具有爱吃骨头,发现陌生人会狂吠等特点。维吾尔族在谚语中借此以描述总结的生产生活经验。
   1.2“狗”喻指凶悍的妇人
   1.Yaman hutun yakiga esla yaman ext paqakka, 悍妇揪衣领,恶狗咬小腿。
   2.Ext etaktin alar hutun yakdin. 恶狗咬衣襟,恶妻揪衣领。
   在以上谚语中“狗ext”,喻指凶悍的妇人。狗的身材比人类矮小,常用狂吠、撕咬人类的小腿及衣物的方式履行职责。因此用狗的这类行为类比强悍凶狠的妇人撕拉衣领的动作。
   1.3“狗”喻指贪婪的人
   1.Ext yenda song ak yatmas. 狗旁边放不住骨头。
   2.Ext yagsez song ak hajmas. 狗不啃没油的骨头。
   3.Exit song ak bilan ursang hav kilmas. 骨头打狗狗不叫。
   在以上谚语中“狗ext”,喻指贪婪的人。狗具有食肉、贪食、挑食等特点,这种不知满足的本性引人生厌。维吾尔族在谚语中用狗的不知满足的特点,喻指贪婪的人。
   1.4“狗”指低贱的人.
   1.Ext urgqga amrak, 狗的贱骨头,打它的人它喜欢。
   2.Ext extlikini kilmsa kong li tinmas, 狗不吃屎心不安。
   3.Ext kalsi tahsda turmas, 狗头上不了台面。
   在以上谚语中,描述了“狗ext”吃食没有节制,吃自己的粪便,恋主等特点。维吾尔族厌恶狗的这些低贱的特点,这种厌恶也体现在了谚语中,常用狗喻指低贱的人。
   1.5“狗”喻指忠诚的人
   1.Ext egsni qixlmas,狗不咬主人。
   2.Ext wapa,好狗知报恩。
   在以上谚语中,描述的“狗ext”具有护主,恋主的特点。因长期驯养,常与人为伴,维吾尔族发现了狗的忠诚的特点,在谚语中用狗的这些行为,喻指对上级忠诚,知恩图报的人。
   2.“狗”在汉语谚语中代表的含义
   2.1“狗”指本意
   1.狗怕夹尾,人怕输理。
   2.除夕狗不叫,来年无贼盗;除夕猫不嚎,来年无虎豹。
   在以上谚语中,狗单纯指动物狗,即狗作为看家护院,辅助狩猎的一种动物,以及后来陪伴汉族群众解闷逗乐的宠物。因常与人为伴,在细致观察之后,用狗的形象,表述总结的生产生活经验。
   2.2“狗”喻指弱小
   1.行事不辱心,提棍不打狗。
   2.马怕鞭子牛怕火,狗见捡砖就要躲。
   在以上谚语中,汉族群众因狗体型较小,攻击力弱,看家护院陪伴保护主人,所以对狗给予了同情保护的心情,在谚语中用狗来喻指弱小。
   2.3“狗”喻指凶恶的人
   1.坏蛋仇恨坚持真理的人,恶狗仇恨拿长杆的人。
   2.恶狗怕揍,恶人怕斗。
   在以上谚语中,狗作为看家护院的动物,虽已被驯化,但本性中仍具有有攻击性,会伺机而动发起攻击,惧怕强敌的特点。汉族厌恶狗的偷、凶残、畏敌,在谚语中用狗喻指凶恶的人。
   2.4“狗”喻指低贱的人
   1.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2.狗眼不识泰山,只敬衣装不敬人。
   3.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在以上谚语中,表现了狗好撕咬、爱狂吠、不分场合、不识人等特点。并且作为宠物,狗常尾随主人,像主人的随从,地位低下。所以汉族常用狗的形象喻指低贱的人。2.5“狗”指忠诚的人
   1.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
   在以上谚语中,狗作为长期与人为伴的宠物,和人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无论主人家中贫贱或者富贵,都不离不弃。所以汉族欣赏狗的这种忠诚护主的特点,在谚语中用狗指忠诚的人。
   3.含有意象“狗ext”的维汉谚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差异
   “狗ext”,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在维汉谚语中,都有大量的与狗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说明维吾尔族同汉族养狗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谚语中也都表述了狗爱撕咬、善吠、恋主、吃食无节制等特点,用狗喻指低贱的人。也都赞扬了狗护主,不咬主人的行为,用狗喻指忠诚的人。由此看出,维吾尔族和汉族都厌恶狗这种爱撕咬,吃食无节制,记吃不记打,整日聒燥不安的状态,认为这些行为低贱不得体。
   不同的是,维吾尔族在谚语中用狗喻指贪婪的人和凶悍的妇人,说明维吾尔族厌恶狗食肉,吃相凶残不知满足,爱撕咬衣物善吠的样子。也说明在古代维吾尔族妇女社会地位低,要求妇女做丈夫的附属品,少言顺服,凶悍多话的妇女撕扯衣襟的样子如同恶狗咬人小腿一般。狗作为看家护院,辅助狩猎的一种动物,以及后来陪伴汉族群众解闷逗乐的宠物。因狗体型较小,攻击力弱,看家护院陪伴保护主人,所以汉族对狗给予了同情和保护,在谚语中用狗来喻指弱小。但维吾尔族不饲养宠物,对狗没有爱护的心理。狗虽已被驯化,本性中仍具有有攻击性,会伺机而动发起攻击,尖牙嘴利凶残可怕。汉族厌恶狗偷袭的行为和凶残尖牙,在谚语中用狗喻指凶恶的人。维吾尔族过游牧生活,对凶残的厮杀司空见惯,不以为奇,并不觉得狗凶恶。
  
   参考文献
   [1]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3.4-22
   [2]马俊民.廖泽余.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3]阿里木·哈德尔,张春实,赵世杰.维吾尔谚语(维汉对照)[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01
   [4]张宝珊.新编学生谚语大全[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5
   [5]王德怀.半个世纪的维吾尔族民间谚语研究综述[J].民族文学研究2007-4
   [6]冯清华.维吾尔语谚语中折射的价值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8月 第33卷第4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