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技校语文课堂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大多数是在中考中没有挤上普高的“独木桥”,学习基础较差,初中毕业生应有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章、修辞等基本知识掌握得非常不好。有些学生读课文甚至连常用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基本的语感、逻辑知识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没有。所以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外,还要针对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现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就业能力。
一、利用现有教材,大胆创新,构建新的课堂模式。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一名真正的教师,其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自主构建知识,最大程度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想,在职业学校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其应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方向,勤于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质疑、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其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如感人至深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大多数教师都将授课的重心放在“表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的精神”上,却很少有人关注饭店老板人性化的经营之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后者的价值显然要大于前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应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所以语文教师应将课堂当作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人生的舞台。如教材中的《孝心无价》《爱国的理由》《我的空中楼阁》等篇目,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和学生共同赏析,激发共鸣,营造和谐、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这对净化学生的灵魂、砥砺学生的意志等有积极作用。
1、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联系学生实际,改变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将来的为人处世、沟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2分钟演讲、朗诵比赛、成语接龙、三句半、故事会、课本剧等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记得有节课,给学生讲对联,先讲了规则,然后就开玩笑地出了个上联:“在上是仙”,横批是:“猪八戒”,结果很多学生都对出了:“在下是猪”,全班哈哈大笑。但有一个学生却是这样对的:“足下是猪”!全班同学对“足下”“在下”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减少其厌写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一是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形式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中职作文教学不能像中学那样着重训练三种文体的写作,而应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以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作文的内涵。周记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体裁不拘,题材不限,题目自拟,可以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写作之中。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会得到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激发兴趣,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如班级活动计划、班级规章制度、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二是要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状况,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不像像对待一个作家的文章那样去苛求,要学会用“放大镜”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的恰当运用,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总之要多些表扬,少点批评;要勤于讲评优秀的习作,促进写作技巧的交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可以组织文学沙龙,定期活动,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可以成立文学社,发表学生的习作,增强写作自信。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得以提高写作兴趣,并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不喜欢逻辑思维却又好奇心重的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卡通漫画、时尚杂志、口袋书成了学生阅读的主要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首先,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人入胜的导语,授课过程中的旁征博引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将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中的语句导入新课;简介鲁迅的时候,引入林语堂《鲁迅之死》中的评价。作业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讲《水调歌头•中秋》的时候,笔者的一个作业题目是“明月几时有,李卫东的《人类曾经被毁灭》会告诉你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于是学生纷纷下载此书寻找答案,甚至有学生两天足不出户读完了这本书。
其次,利用教材,传授学生的阅读技巧、方法。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材的作用不应忽视。现行教材每单元基本上都有精读和自读两个模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精读模块中习得的阅读技巧、方法在自读模块中实践、强化。对精读课文,老师要采用范读、诵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其中,产生共鸣,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进行思索,认真批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读课文,教师要用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阅读成就感,提高阅读的兴趣。最后,利用学校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鼓励每个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实现资源共享。当然,老师要对带来的图书进行筛选;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学生推荐的美文;可以组织读书会,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储备并运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形成继续学习所必需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