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文课堂激趣教学实践例谈

语文课堂激趣教学实践例谈

日期: 2014/12/7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徐春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可视、可听、可感的东西,从而便于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事情。
   关键词:化文本为图像 化文本为乐章 化枯燥为神奇 化文本为活动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学生平时上语文课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学者为了考试的需要,按照《考纲》的要求,在课堂上把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文章,通过过于程序化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从而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可视、可听、可感的东西,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始终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事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激趣尝试:
   一、化文本为图像,增强直观性,赏心悦目
   景物一般是指作为观赏对象的景致和事物。它包罗万象,山河湖海、亭阁台树、竹木花卉、鸟兽虫鱼。当我们把这些客观景物放置到一定的“形象场”中时,这些客观景物就会变成有内涵、有情感、有灵性的东西。我们再看它时,就感觉它不只是有外观的形、质、色、声,还有深刻的内涵和跃动的灵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很好地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授《金岳霖先生》时,我先不进入文本教学,而是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金岳霖其人来进行展示,将文字转换成图画。在具体操作中,有的学生不只是根据外貌特征简单地描画人物形象,而且注意到“眼镜颜色不同”等细节特征,加深了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到位。
   又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通过文本对“三春”、“王熙凤”、“林黛玉”的肖像描写片段有了初步体会,但无法理解作者的用意。于是我借助一组用不同的绘画技艺即工笔、写意、兼工笔带写意绘制的牡丹图,加深学生对不同写作手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展现不同人物性格的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像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再现,可以是比较对比;可以学生绘制,也可老师展示。总之,图像展示这一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打通语言和图画之间的界限,为学生在文字与形象间架起连接的桥梁,活跃思维,锻炼能力。
   二、化文本为乐章,增强抒情性,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深处,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在教学中,选取的乐曲一定要与教材的基调、意境对应协调。
   例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手法别具一格,又因为它是篇文言文,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先是播放一段幽雅的古筝乐曲,营造一种古雅的氛围,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畅谈自己对以往游玩过的风景名胜地的感受,然后就势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又如,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我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主题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图象激趣和音乐渲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通过音乐、电影片断或图画等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同样,我在教授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就抓住这个契机,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看北师大康震教授讲解的《百家讲坛•苏轼》,全面又直观的感受苏轼其人其事。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我不只是引导学生对诗的幽美深邃的意境,严谨完美的艺术结构,清晰的语言,婉转的韵律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各类赏析文字,聆听根据诗歌改编的乐曲,欣赏改编的古典舞、美术作品,构建起文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沟通,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化枯燥为神奇,增强感染性,双语激励
   这里的双语,主要指课堂教学的导语与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本来“乐之者”的厌学情绪。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努力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能时刻跟随老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导语这一环节,作用尤其突出,教师运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可以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前,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于琐碎繁杂的生活中创造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情境,是一个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很幸运,你我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诗歌国度。也许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诗人,但我们却可以选择诗意的生活,在学习诗歌的语文课课堂上,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轻舞飞扬。设计这个导语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课堂教学的结束语,设计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再精炼,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突出重点;也可是课外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融会贯通。
   四、化文本为活动,增强参与性,凸现主体
   一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难题。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是让学生的行为动起来。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肢体、服装、音乐等多种因素。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学,这样,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从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例如教授《雷雨》一文时,可以虚拟场景,然后让同学们分饰角色。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学们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原作主旨。这种方式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可谓融“言”“行”“情”为一体。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就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学习,爱上母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