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日期: 2013/9/17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沾益县第一中学 禄国龙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机械地静态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用变化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方式。“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显示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动态生成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语文课堂精彩生成呢?
   一、 弹性预设促生成
   平时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总喜欢环环相扣。课堂上要学习哪几个问题,该怎么问,学生可能会怎么答,答问和问题之间如何过渡,要展示哪些图片,要播放哪些视频或音乐,要怎样小结等等,考虑得十分周详。上课时按部就班,逐项进行。这种僵化教条的教学模式怎能有精彩生成呢?不可否认,课堂需要预设,预设和生成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生成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过于周详的预设反而是一种束缚。因此我主张预设不妨粗线条一些,可根据教学内容多预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去创造。课堂上只有学生行动起来了,课堂也才会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才会产生生成的火花。
   二、 创设情境促生成
   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知识、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对有些知识,特别是他们陌生的或年代久远的知识领悟起来难度很大,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认可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才可能让学生有所领悟。比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写小狗会写些什么,表达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看巴金先生写小狗时从哪些方面选材,要表达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巴金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崇高品质。再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楼台会》,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然后由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导入课文,最后让学生在如泣如诉的曲调中诵读全文。读完之后,全班同学静默无声,表情黯然。显然,学生被音乐和课文的凄美深深打动了,他们在静静地体味、消化,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
   三、 点燃激情促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体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领悟文本中所蕴含的充沛情感。优秀的教师应该擅长借助文本点燃学生激情。只有充满活力、激情燃烧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融入其中,勤于思考,从而触发灵感,生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的重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歌颂母亲的篇章;二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的;三是联系自身,说说自己的母(父)亲。第一个环节以通过已有的知识调动起学生对母亲的情感;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赤子深情;第三个环节是由人及己,情感迁移,把这种的感情内化成自己对母亲的爱。整个过程以情感为主线,借作者之情去点燃学生心中之情,从而引导他们珍惜母爱,珍惜亲情。
   四、 捕捉偶发促生成
   课堂不可能永远向着教师设想的方向发展,一些偶然发生的事情会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如何处理这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处理不好,不仅破坏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而且影响力师生关系,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处理得当,不仅可以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提高教师的威信,而且还能使学生向着新知迈进。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学校管卫生的一名教工站在门口大声对我说:“老师,你们班的卫生区还没打扫。”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学生已嘘声一片,有的学生已张口叫道:“出去!”“出去!”“我们正在上课。”不耐烦和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教工听了学生的话也非常生气,就要和口出怨言的学生争吵。我赶紧把教工劝走。回到教室,我没有按照既定的预设继续上课,而是就这件事展开讨论:1、学校安排的卫生区我们打扫了吗?2、教工在上课时间闯进教室对不对?如果闯进教室的不是教工而是校长,大家还会是这种态度吗?3、大家的这种态度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同学们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平等待人、遇事不冷静等等学生能有这些认识,我感到很欣慰。正是因为及时捕捉住这个良好的生成资源,才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去思考生命、生活,从而使他们获得这些重要的感悟。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预设,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关注学生的发展,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