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构建有效历史教研共同体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构建有效历史教研共同体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日期: 2016/1/13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泰兴市教师进修学校 许爱君

内容提要: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以历史学科组为教研实验重点推进组,积极构建历史教研共同体,进行专门的教研共同体研究,形成了具体有效的序列化做法。如确立共同愿景,进行方向引航;深入读书活动,进行文化引领;深度磨课,进行实践活动的推进等。
   关键词:历史 教研共同体 做法 体会
  
   近几年来,我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努力探寻共同体实施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以历史教研共同体为例,简要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方向引航:确立共同愿景,激活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首先,我们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专业发展的研修途径”四大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得到了许多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汇总。我们了解到教师急需提升的能力排序依次为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教学应变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研究能力等;教师青睐的学习培训方式排序分别为点菜式、交流互动式、示范式等;教师个人近期发展目标定位排序为职称晋升、骨干教师、名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挖掘教师的个人愿景,要求共同体成员首先理清三个问题:我在哪儿?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到达那里?通过交流研讨,引导他们将个人愿景逐渐靠近共同体愿景,据此每个共同体成员依据个人特点、专业水平以及专业素质精心设计好各自的三年成长规划,做到个人愿景与共同体愿景的大融合,形成“乐于研修,幸福教学”的共同愿景。得到每个成员承认与信服的共同体也才成为教师努力工作、乐于奉献、体现幸福人生的常态组织。
   二、文化引领:深入读书活动,注入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
   我们强调以读书实现教师有效积累,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专业成长平台,打造成长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首先,我们倡导教师全员共读,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写一千字的读书笔记,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其次我们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漂流的书籍涉及面广,有教育理论方面的、有历史专业的,更有人文方面的,如《教育哲学》、《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学历史教育学》、《肖川教育散文》等,要求成员在书的留白处随读随写,读完后在书的扉页上用一两句话写出推荐理由;再次,我们定期组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谈读书的心得,谈运用理论的实践体会,谈从自身实践中感悟出的教育规律。或许有的老师悟出的“理论”还很粗糙、模糊,甚至还带着“乡土泥巴”,却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感悟,是真实而鲜活的。大量而有深度的阅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三、活动推进:深度磨课,创设专业成长的实践场
   教师专业共同体还是一个研究的共同体。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聚焦“课堂”,以“课堂”为载体,带领教师在“深度磨课”中感悟研究的魅力,加速专业的提升。
   “深度磨课”是指共同体内成员围绕同一个教学课题,经过多次磋商、研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往复过程,获得课题实施(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一节课从对课题的理解,到活动的设计,再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研究这一系列流程的完整设计程序,同时体会并提升教学问题发现、挖掘并最终解决的教学技能。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关键点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的体现。磨课可以是多层次、多方式的,我们历史教研共同体主要采用多人同磨一节课与一人循环磨一节课的形式。
   多人同磨一节课。如《罗斯福新政》一课理论性强,尤其涉及了大量经济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这是教学时的一大难点。我们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与实践研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情境,以记者提问、场外连线和总统回答的方式将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的新政措施进行具体的剖析与解释。这种形式活泼生动,很好地把枯燥的理论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
   一人循环磨一节课。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行为却在不断改进。第一轮,独立课;第二轮,会诊课;第三轮,反思课。“深度磨课”,研磨的是“课”,发展的是“人”,既发展学生,又成长教师,更锻炼团队。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深切体会到,建立专业共同体,以学带研,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化和升华。建立专业共同体,不断内省,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建立专业共同体,深度剖析,可以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谐有序的教研专业共同体的不断推进,可以促使团队内成员不断向“骨干教师”靠近,向“名教师”迈进,从而形成团队与个人的互利共赢。

返回顶部